大模型备案,全称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上线备案”,是国家网信部门为了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发展而出台的管理要求。根据《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面向公众提供的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AI服务都必须进行备案。
简单来说,如果您的企业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向中国境内公众提供生成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的服务,就需要依法履行备案程序。
需要备案的情况:自主研发或基于开源模型深度定制,且面向公众提供生成式AI服务的企业。只要您的模型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并向公众开放,就需要备案。
无需备案的情况:仅限企业内部使用、不面向公众的服务,或者仅调用第三方已备案大模型API的情况(这类需要的是“大模型登记”,而非“备案”)。
判断的关键在于是否面向公众以及是否具备生成内容的能力。例如,智能客服、写作助手等可实现自然语言理解、内容生成的服务,通常都需要备案。
大模型备案总体流程包括准备、申请、审核和公示四个主要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企业需要确认备案需求,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并对模型的数据来源、算法机制、内容安全过滤等进行全面自查。
材料准备阶段:准备备案所需的核心材料,这是备案成功的关键。
申请提交阶段:向属地网信办报备,提交备案申请材料和测试账号。
审核与公示阶段:包括属地网信办初审和中央网信办终审,通过后获得备案号并公示。
整个备案过程通常需要3-8个月,具体时间因地区和企业准备情况而异。
准备齐全且高质量的材料是备案成功的关键。以下是核心材料清单:
问:所有AI模型都需要备案吗?
不是。主要针对面向境内公众提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企业内部自用、科研等非商业化服务,通常不需强制备案。
问:模型升级需要重新备案吗?
模型升级若新增多模态功能等重大变化,需要重新备案。如果只是参数微调,通常不需重新备案,但应确保符合最新政策要求。
问:备案通过后还有什么义务?
需在官网公示备案编号,开放用户投诉渠道并在规定时间内响应,建立内容监控体系,定期更新关键词库和测试题库。
备案不是终点,而是AI企业合规运营的新起点。顺利完成备案的企业不仅能合法开展服务,更能赢得用户和市场的信任。对于计划进行备案的企业,建议提前规划5-8个月的时间,注重材料质量,并与属地网信办保持良好沟通。
大模型备案不是限制创新的“枷锁”,而是护航产业繁荣的“安全带”。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合规经营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