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ECOC 2025:华为报道单片集成Ge PD在C+L全波段实现高带宽(>100GHz)、高响应度(>0.96A/W)

ECOC 2025:华为报道单片集成Ge PD在C+L全波段实现高带宽(>100GHz)、高响应度(>0.96A/W)

作者头像
光芯
发布2025-10-13 11:29:31
发布2025-10-13 11:29:31
381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光芯前沿光芯前沿

在高速光通信与硅光子学领域,锗光电探测器因与硅衬底兼容且在近红外波段光吸收能力突出,成为实现高带宽、低延迟光互连的核心器件之一。华为技术研究团队近期在ECOC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高性能Ge PD的工作,在C+L全波段实现了突破性性能。

◆ 技术背景与需求

硅光子学依托CMOS兼容制造工艺,为分布式AI训练、云计算、长距离通信等场景提供了高带宽、低延迟的光互连解决方案。而锗光电探测器作为硅光子学的关键组件,需同时满足低暗电流、高响应度、高带宽三大核心指标,才能适配下一代高速相干系统的带宽扩展需求

此前的技术存在明显局限:面照型光电探测器难以平衡响应度与带宽;波导型光电探测器虽在带宽上有优势,但光学限制能力不足;已有报道的高速锗探测器要么响应度低(如1550nm处仅0.12 A/W),要么暗电流过高(如-1V下达200 nA),无法同时满足多维度性能要求。

◆ 创新设计:应力层与应变工程

为突破技术瓶颈,团队采用单片集成+应力层引入的设计思路,通过应变工程实现C+L波段的高效光电探测。

① 结构设计与应变调控

如图1所示,该探测器采用“硅波导-锗吸收区-应力层”的分层结构,光通过硅波导倏逝场耦合至锗吸收区。通过在锗层顶部引入压应力层,使锗区域产生拉伸应变——这一应变可缩小锗的带隙,从而增强L波段(长波长区间)的光吸收能力,最终实现C+L全波段响应。

对有无应力层的锗探测器进行应变分布模拟(图2)显示:无应力层时,锗仅受热应变影响,纵向拉伸应变约0.2%;引入压应力层后,横向应变显著增强,纵向应变基本保持不变。这种应变分布的调控是实现宽波段高响应度的关键。

◆ 性能测试:多维度突破

通过对器件的暗电流、响应度、带宽等核心指标进行系统测试,该锗光电探测器展现出全波段优异性能。

① 暗电流与晶体质量

优化后的探测器在-2V偏压下实现17 nA的低暗电流(图4)。这一结果表明,尽管应变引入了部分缺陷,选择性生长的锗仍保持了高晶体质量——暗电流主要源于Shockley-Read-Hall复合过程,激活能约0.36 eV,仅为锗直接带隙的一半;-2V与-1V暗电流的比值约1.37,说明器件中仅存在温和的陷阱辅助隧穿效应。

② 宽波段响应度

在C+L全波段的响应度测试中(图3、图5),器件表现出色:

1550nm处响应度达1.18 A/W(25℃下),1627nm处仍保持0.96 A/W的高响应度

通过应力层调控,L波段响应度较无应力层器件提升近3倍,且C+L波段的波长相关损耗(WDL)小于0.2 dB

即使在85℃高温下,C波段响应度仅出现可忽略的波动,L波段温度相关损耗(TDL)也仅0.7 dB,展现出良好的温度稳定性。

③ 射频带宽与空间电荷效应

射频测试(图6)显示,器件在-2V偏压下实现100 GHz的3dB带宽,且当入射光功率从-3 dBm提升至0 dBm时,带宽几乎无衰减——这得益于对本征锗区域电场分布的优化,有效缓解了传统高速探测器的空间电荷效应(光生载流子导致电场屏蔽、带宽下降的问题)。

◆ 技术价值与行业意义

该器件是首个在全C+L电信波段实现100 GHz以上带宽的锗光电探测器(图7),其综合性能在高速相干通信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既解决了传统锗探测器“响应度与带宽难以兼顾”的痛点,又通过应变工程突破了波段限制,为下一代高灵敏度、高带宽光互连提供了关键器件支撑,有望推动分布式AI训练、云计算等场景的通信效率实现量级提升。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5-10-12,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光芯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