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做爬虫最让人抓狂的不是代码写不出来,而是运行一段时间后突然“掉速”“卡死”或者“代理全挂”。
一开始你可能以为是网络问题,后来发现是调度、代理、甚至内存都在搞鬼。
这篇文章我就来聊聊,怎么通过五种架构设计,让你的爬虫系统在长时间、高并发下依然稳得像老狗。
稳定抓取不是靠“多线程+重试”硬撑出来的,它更多靠结构化的控制。
我总结的五个关键思路是:
下面是一段可直接跑的异步爬虫模板,用的是 aiohttp
和亿牛云的代理池。
核心思路是:异步+限速+代理轮换。每一个部分都围绕“稳定”来设计。
import asyncio
import aiohttp
import random
from datetime import datetime
# ====== 代理配置(参考亿牛云爬虫代理) ======
proxy_host = "proxy.16yun.cn"
proxy_port = "3100"
proxy_user = "16YUN"
proxy_pass = "16IP"
proxy_auth = f"http://{proxy_user}:{proxy_pass}@{proxy_host}:{proxy_port}"
# 限速控制,防止瞬间并发太高
SEM = asyncio.Semaphore(5)
# 模拟目标网址
urls = [f"https://example.com/page/{i}" for i in range(1, 51)]
async def fetch(session, url):
"""单次抓取函数,带代理与错误处理"""
async with SEM:
try:
async with session.get(url, proxy=proxy_auth, timeout=10) as resp:
text = await resp.text()
print(f"[{datetime.now()}] 抓取成功: {url} ({len(text)} bytes)")
except asyncio.TimeoutError:
print(f"[{datetime.now()}] 请求超时: {url}")
except aiohttp.ClientError as e:
print(f"[{datetime.now()}] 请求失败: {url} - {e}")
async def main():
"""主函数,统一调度"""
async with aiohttp.ClientSession(
headers={
"User-Agent": random.choice([
"Mozilla/5.0 (Windows NT 10.0; Win64; x64)",
"Mozilla/5.0 (Macintosh; Intel Mac OS X 10_15_7)"
])
}
) as session:
tasks = [fetch(session, url) for url in urls]
await asyncio.gather(*tasks)
if __name__ == "__main__":
asyncio.run(main())
这段代码的节奏比较保守:
一次只开 5 个请求(通过 Semaphore 控制),同时带代理访问。
它的优点是即使你跑几百个页面,也不会瞬间把目标站点压垮,更不会让自己的 IP 被封。
如果你在抓取过程中经常遇到“突然慢”、“频繁超时”这类问题,大多数时候都是配置不稳。
可以参考以下经验值:
asyncio.Semaphore(3~10)
之间是比较稳妥的范围。这些都是防止“瞬间掉速”的关键手段。
很多时候你不是被封了,而是因为你的任务堆积或代理质量下降,导致系统自己被拖慢。
我建议你每次搭好架构后,都做一轮快速测试。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你的爬虫能持续输出“抓取成功”日志,说明整个系统结构基本合格了。
这比单纯看代码跑没跑完更能反映真实稳定性。
上面的方案可以保证基础稳定性,但如果你要跑更大的集群或者更复杂的业务,下面这些方向值得考虑:
aiomysql
或 motor
异步落库,避免因写入慢导致阻塞。这些技巧的意义在于,把“稳定性”变成可以被量化、监控、自动恢复的指标。
只有这样,爬虫系统才真正具备“自愈力”。
如果你用的是爬虫代理或类似服务,下面这段小脚本能帮你快速检测连通性:
import requests
# ====== 代理配置(参考亿牛云爬虫代理) ======
proxy_host = "proxy.16yun.cn"
proxy_port = "3100"
proxy_user = "16YUN"
proxy_pass = "16IP"
proxies = {
"http": f"http://{proxy_user}:{proxy_pass}@{proxy_host}:{proxy_port}",
"https": f"http://{proxy_user}:{proxy_pass}@{proxy_host}:{proxy_port}"
}
try:
r = requests.get("https://httpbin.org/ip", proxies=proxies, timeout=5)
print("代理可用:", r.json())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代理不可用:", e)
跑一下就能看到你的出口 IP 是否成功切换,非常方便。
别一味追求“抓得快”,那通常是稳定性的反面。
真正的高手,是能让爬虫连续运行几天不出问题的人。
你要学会控制节奏、检测心跳、动态调整代理,而不是和网站硬刚。
爬虫的稳定性,其实就像跑马拉松:
谁能稳住呼吸、控制步频,谁才能跑到最后。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