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崔鹏,计算机学博士,专注 AI 与大数据管理领域研究,拥有十五年数据库、操作系统及存储领域实战经验,兼具 ORACLE OCM、MySQL OCP 等国际权威认证,PostgreSQL ACE,运营技术公众号 "CP 的 PostgreSQL 厨房",持续输出数据库技术洞察与实践经验。作为全球领先专网通信公司核心技术专家,深耕数据库高可用、高性能架构设计,创新探索 AI 在数据库领域的应用落地,其技术方案有效提升企业级数据库系统稳定性与智能化水平。学术层面,已在AI方向发表2篇SCI论文,将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深度结合,形成独特的技术研发视角。
一、为什么数据库优化,现在必须 “靠 AI”?
在讲技术方案前,我们先理清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传统优化方法越来越不够用了?
先看数据库的发展脉络:我们已经走过了三个阶段 —— 单机数据库(如 PostgreSQL)、数据库集群,再到当前主流的分布式 / 云原生数据库(如 Aurora)。无论架构如何变,“快” 永远是核心需求,但优化难度却在翻倍:
优化本身是 “NP-Hard 难题”:给表建索引、做分区、创物化视图,这些物理配置没有 “一键最优” 的解法,靠人工试错根本赶不上业务变化;
业务复杂度倒逼升级:数据量从 GB 级冲到 PB 级,查询从 “单表过滤” 变成 “多表关联 + 聚合 + 排序”,传统贪心算法要么忽略索引间的冗余影响,要么在动态负载下 “水土不服”;
人工调优天花板明显:资深 DBA 的经验很宝贵,但面对每秒上千次的动态查询、数十张表的关联场景,也很难快速给出最优方案。
而强化学习的出现,正好补上了这块短板。它的核心优势是 **“序贯决策”+“试错学习”**:就像训练机器人走迷宫,“代理(Agent)” 会在数据库环境里不断尝试动作(比如建索引),根据环境反馈的 “收益”(性能提升)调整策略,甚至能发现人类没注意到的非线性关系 —— 这比依赖经验的传统方法,更适配复杂多变的业务场景。
二、三大核心难题:用强化学习逐个 “破局”
数据库自动优化的核心,其实就是解决三件事:索引推荐、物化视图创建、分区设计。我们针对每个场景的痛点,设计了专属的强化学习方案,下面逐一拆解。
1. 索引推荐:从 “单表单列” 到 “多表多属性”,动态负载也能扛
传统索引推荐的坑:很多基于强化学习的方案,只能处理单表或单列索引,既不考虑存储上限(比如建太多索引占满磁盘),也不管索引间的相互影响(比如两个冗余索引反而拖慢写入);遇到多表关联查询、或者业务高峰期的动态负载,直接 “失灵”。
我们的解决方案:用 DQN(深度 Q 网络)建模,分 “静态负载” 和 “动态负载” 两步走,核心是 “支持多属性、适配动态变化”。
静态负载下的 DQN 模型:
「状态」:直接编码当前的索引配置(比如备选索引集中,哪些已经创建);
「动作」:从备选索引集里选一个创建(备选集会自动过滤无效列,还会考虑连接条件、等值条件,比如给多表关联的字段建联合索引);
「收益」:用 “新配置与原配置的代价差 ÷ 初始代价” 算性能提升,直观反映索引的价值;
小优化:加了 “代价缓存”,避免重复调用数据库优化器,减少计算开销。
动态负载怎么适配?:
把动态负载拆成多个 “静态子负载”(比如按 1 小时切片),利用相邻负载的查询相似性,在上一周期模型的基础上 “增量学习”—— 新出现的索引直接追加到动作编码里,不用重新训练整个模型,效率提升 40% 以上。
实验结果说话:在 1GB TPC-H 数据集上,对比传统 ILP(整数规划)和 ISRM(贪心算法):
单表 / 多表场景:我们的方法在不同存储约束下,性能都比 ISRM 好 15%-25%;
多索引访问单表:ILP 因假设 “一个查询最多用一个表的索引”,处理复杂负载时直接失效,而我们的方案能准确建模索引间的影响,性能优势明显。
2. 物化视图创建:动态更新 + 快速评估,不用真建视图也能算收益
物化视图的老大难:传统方案要么只支持静态负载,要么只能生成简单的 Inner Join 视图;更麻烦的是,很多数据库没有虚拟物化视图功能 —— 要评估一个视图的性能,必须真的创建它,在生产环境里又耗时又占资源。
我们的解法:核心是 “动态缓冲池”+“子查询改写快速评估”,不用建视图也能算收益。
快速代价评估:省下 “创建视图” 的时间:
我们提出了 “子查询改写算法”—— 把物化视图的逻辑重写成子查询,插入原查询里,再用数据库的优化器算代价。比如要评估视图 V 对查询 Q 的提升,就把 Q 改成 “SELECT ... FROM (V 的查询语句) AS sub ...”,不用真的创建 V,评估时间直接省了 60%。
动态物化视图模型:
维护一个固定大小的 “物化视图缓冲池”,根据负载变化动态增删:
「状态」:记录缓冲池里视图的近期 / 长期收益,还有未优化查询的比例;
「动作」:更新缓冲池(比如用新视图替换收益低的旧视图);
「收益」:综合近期和长期提升,避免只看短期收益导致频繁替换。
实验验证:用星型模式的 SSB 数据集(5 张表 + 13 个查询模板)模拟动态负载:
快速评估的误差小于 5%,但训练时间比 “真创建视图” 少 40%;
我们的动态模型(DMVR)初期因积累经验性能略差,但处理 800 个查询后,累积耗时比传统贪心方法少 30%,还能自适应负载变化。
3. 分区创建:解决 MPP 数据库痛点,动态负载训练快 50%
MPP 数据库的分区痛点:像 Greenplum 这类 MPP 分布式库,分区操作本身就耗时;传统强化学习方案处理动态负载时,要么训练慢、难收敛,要么新查询一来就得重新训练整个模型。
我们的方案:借鉴 “代理委员会” 思想,分负载空间训练模型,再配合缓存优化。
静态负载模型:
还是用 DQN,但「状态」设计更细致 —— 不仅包含分区信息,还加了 “连接是否避免数据转移”“表大小占比”“查询频率”(比如某张表查询频繁,就优先分区);「动作」是对表分区或复制(小规模表复制比分区更高效)。
动态负载:分空间训练,不用重训:
把负载空间按 “平均划分” 或 “聚类划分” 拆成子空间,每个子空间训一个 “典型负载模型”。新负载来了,找最像的典型模型做增量学习;新查询加入时,要么改模型输入层参数,要么归入相似类别更新,不用重训整个模型。
效率优化:
加了 “代价缓存”,存查询在不同分区组合下的代价;再用 “延迟分区”(只给必要的表分区)和 “分区探索”(扩展缓存覆盖更多场景),实际分区操作减少 50%,训练效率直接翻倍。
三、总结与展望:数据库 + AI 的下一站在哪?
这次研究的核心,是把强化学习真正落地到数据库三大物理优化场景,解决了 “多表多属性支持”“动态负载适配”“快速评估” 这三个关键问题。但数据库智能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结合 2025 年的行业趋势,我认为有四个方向值得关注:
1. 当下技术趋势:这四件事正在发生
向量功能成标配:行业预测,未来 1-2 年里,75% 的传统数据库会加入向量功能,支持文本、图片的语义级检索(比如把数据转成向量,快速找相似结果);
实时性要求再升级:在线推荐、动态定价等场景,需要数据库秒级处理海量数据,“实时优化” 会成为核心竞争力;
多模架构普及:单一关系模型不够用了,数据库要同时支持文档、时序、图、向量等多模型数据;
AI 运维落地:AI 不只是优化查询,还会实时监控数据库状态、预测故障,甚至自动调整资源(比如高峰期扩容索引缓存)。
2. 未来挑战:需要一起突破的难关
规模爆炸:数据量从 PB 级向 EB 级涨,优化模型怎么保持可扩展性?
SLA 更严苛:金融、医疗等领域要求数据库可用性达 99.999%,AI 优化如何兼顾性能和稳定性?
复杂度飙升:多模数据 + 动态负载,模型复杂度指数级上升,怎么降低训练和部署成本?
人机对齐:AI 给出的优化方案(比如删某个索引),怎么让人类理解逻辑?怎么确保符合业务伦理?
写在最后
数据库优化的本质,是在 “性能、成本、复杂度” 之间找平衡。强化学习不是 “银弹”,但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 “用数据驱动决策” 的新思路 —— 未来结合大模型(比如 Text2SQL 智能生成查询)、向量技术,才能真正实现 “全自动智能优化”。
本文分享自 CP的postgresql厨房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