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高速公路那点事儿”,再点击右上角的“···”,选择设为星标,文章自动推送
根据数字化转型的任务设计,在枢纽互通及匝道互通分合流处,设置分合流安全预警提醒装置。
在枢纽互通匝道设置可变信息标志,在潮汐车辆方向设置出行信息发布设施,从而实现出入口协调控制。
在分流处设置安全提醒装置,配置交通雷达检测减速车道和匝道上的是否存在停车、拥堵、慢行、变道等异常事件,通过声音、红蓝警报器和文字等形式形成综合提醒信息,给即将由高速转为低速进入减速车道的主线车辆以提醒,提醒司机集中精力注意行车安全,减少分流区事故发生。
在合流处设置安全提示装置,配置交通雷达检测主线最外侧车道是否有即将驶来的车辆,尤其是大型货运车辆,通过声音、红蓝警报器和文字等形式形成综合诱导提醒信息,为即将由匝道驶入主线的处于提速阶段的车辆以提示,减少合流处的交通事故。
在正常情况下,安全提醒装置正常运行,在检测 区域未有异常事件时,文字信息显示“注意安全”的基本提示信息,红蓝警示器、声音警报器均不显示。
在检测区域有异常事件时,合流处安全提醒装置显示“主线有车”,分流区安全提醒装置显示“匝道有车”,红蓝警示灯闪烁,警报器发出高分贝警报声,三角型警示标志显示“!”,在车辆检测区域异常事件消失后,安全提醒装置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
在雾天等不利天气情况下,安全提醒装置正常运行, 在检测区域未有异常事件时,文字信息显示“雾天慢行”的基本提示信息,红蓝警示器闪烁,警示标志显示“!”,声音报警器不工作;在检测区域有异常事件时,合流处安全提醒装置显示“主线有车辆”,分流区安全提醒装置显示“匝道有车辆”,红蓝警示灯闪烁,声音警报器发出警报声,警示标 志显示“!”,在车辆检测区域事件消失后,安全提醒装置恢复到雾天正常状态。
针对入口匝道汇入区的常发拥堵路段,基于反馈式匝道控制方法,通过控制匝道信号灯每周期的绿灯时长,实现将入口匝道汇入区下游的占有率维持在临界值的控制目标,从而缓解匝道入口处的拥堵状况,减弱对主线交通流 运行的不利影响。
针对出口匝道下游汇入地方衔接路口处的拥堵路段,基于反馈式匝道控制方法,通过控制衔接路段信号灯每周期的绿灯时长,实现出口匝道上的排队车辆的即时消散, 从而缓解匝道出口处的拥堵状况,减弱对主线交通流运行的不利影响。
此功能基本跟三部委2021年《关于联合开展省级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优化提升工作督办的通知》一致,区别在于车辆及事件的感知端,三部委的就是车速监测,数字化转型采用雷达实现了车速、事件等更加多元素的采集。
在实施过程中,应保持一致性,不过这么几年过去,没准哪些设备都瘫了,替换更佳。
当时看到数字化转型的时候,出入口的匝道控制应纳入高速公路主动控制系统。
不过一体化任务的其他系统有动态车道管控(车速管控)、动态开放应急车道,部里面是将高速公路主动控制系统拆开建设了。
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如果将来动态车道管控、动态开放应急车道、出入口协调控制分别三个厂家建设,估计效果下降不少。
还有就是大家通过路网运行监测拿到了数据,然后开始根据各自模型开始推出策略,会不会因为厂家的研发能力,导致三个系统有不同的策略方向?
我们看一些省份的方案明确了数字底座,确定了一个省级平台,那根据部里的指导,应该明确一套模型。
比较少看到。
我们知道建底座和平台的大多懂业务,但是不一定懂模型。
“通过控制衔接路段信号灯每周期的绿灯时长,实现出口匝道上的排队车辆的即时消散。”
如何控制?控制衔接路段信号灯设置那里?
如果要改道出口,那么意味着肯定要走这个路段,信号灯的配时基本还是摆设,这个跟城市道路的路口溢出是一个道理,就是靠区域协同来解决的,是解决上游的流量,疏通下游的车速,而不是一个信号灯解决的。
我是司机,我会排队出匝道的,那个信号灯的效能有多大?
数字化转型的目的很明确,这次数字化专项其实也是2035交通强国的倒排期,还有不到10年的时间,说快,转眼即到。
从一体化任务、示范性任务,到体制机制创新,这次任务的执行落地,预计会达到建设目标。
因为整体来说,这些任务基本是从交通控制的底层开始,从数据开始的,规划到位,别执行偏差就行,怕的就是挂羊头卖狗肉。
但是,上面的基本还是业务系统、机电设备的数字化转型,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没有提到,部里面也没法统一规划,毕竟各省差异不小。
未来数字化转型任务执行效果好的路段,基本也是企业信息化管理提升到数字化经营的公司,不放拭目以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