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Corning玻璃基板先进封装技术在CPO中的应用:从波导光互连到3D集成

Corning玻璃基板先进封装技术在CPO中的应用:从波导光互连到3D集成

作者头像
光芯
发布2025-07-12 16:36:14
发布2025-07-12 16:36:14
718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光芯前沿光芯前沿

      在2025年IEEE第75届电子元件与技术会议(ECTC)上,康宁公司的两个研究团队及其合作伙伴(Fraunhofer IZM等)发表了2篇关于玻璃基板先进封装的研究成果,聚焦CPO技术中的板级光互连与3D集成挑战。

论文一:Large-scale Glass Waveguide Circuit for Board-level Optical Interconnects between Faceplate and Co-packaged Optical Transceivers (发表单位:Corning NY,Fraunhofer IZM)

论文二:Advanced Glass Substrate Fabrication and Metallization Process Technology for Co-Packaged Optics (发表单位Corning Technology Center, Korea)

一、技术背景与需求

      共封装光学(CPO)通过将光学收发器与高性能电集成电路集成于同一模块,成为提升超级计算机和数据中心带宽密度与功率效率的关键方案,尤其适用于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ML)等需处理大规模数据集的场景。当前,面板与CPO模块的互连依赖光学光纤,虽损耗低,但需额外空间进行路由和冗余管理,且随着带宽需求增长(如基于单波100G的102.4 Tbps交换机需1024条光纤),光纤管理复杂度急剧上升。

      玻璃基板因低介电常数、高平整度和厚度均匀性,在替代传统PCB和聚合物材料方面展现显著优势:既能支持高密度光互连,又可集成电互连结构(如重分布层RDL、玻璃通孔TGV),实现光-电协同封装,解决空间约束与信号损耗难题。

二、大型玻璃波导电路:面板级光互连的创新方案

      为替代光纤实现面板与CPO模块的高效互连,Corning NY与Fraunhofer IZM的研究团队首次制备了面板级扇出型玻璃波导电路,其设计、制造与性能如下:

1. 光路设计与结构参数

- 尺寸与布局:光波导板面积420 mm×255 mm,厚度0.7 mm,覆盖面板机架420 mm全宽及255 mm深度;中心预留75 mm×75 mm CPO区域,可容纳25 mm×25 mm EIC及周围16个光收发引擎(收发器间距9 mm)。

图片
图片

- 波导配置:包含1024条单模波导,分为16组(每组64条),从面板连接到CPO区域。每组内侧16条波导采用250 μm间距(兼容标准MPO-16连接器),其余波导最小间距50 μm以提升密度。

- 测试结构:16组波导交叉后返回面板形成测试环路(含64个垂直交叉),并集成不同长度的波导测试结构(采用截断法评估损耗),波导最小弯曲半径40 mm。

2. 制造工艺与规模化

       基于康宁熔融玻璃基板,采用热离子交换(IOX)工艺实现面板级批量制造,流程如下:

图片
图片

- 预处理:460 mm×303 mm玻璃面板经清洗后,溅射金属层并浸涂光刻胶,通过激光直写(LDI)定义波导图案。

- 离子交换:第一步在熔盐浴中完成银离子扩散形成波导芯层;第二步反向离子交换将芯层埋入玻璃表面下方,减少损耗并优化与康宁SMF-28® Ultra光纤的模式匹配。

图片
图片

- 切割与边缘处理:采用康宁纳米穿孔激光切割技术(皮秒脉冲激光穿孔+机械/热应力分离),实现光学级边缘切割(速度达1 m/s),确保波导与光纤高效耦合。

3. 光学性能与接口集成

图片
图片

- 传输损耗:1310 nm波长下测得损耗<0.1 dB/cm,通过玻璃成分与工艺优化可降至0.034 dB/cm(满足5年以上使用寿命)。

图片
图片

- 连接器接口:面板侧采用标准MPO-16连接器,通过导销装配与适配器连接,平均耦合损耗0.5 dB,兼容现有光纤网络。

图片
图片

- 系统集成:电路可集成于1U机架(厚度0.7 mm),并计划作为PCB的一层实现长期整合,大幅减少空间占用。

图片
图片

三、3D玻璃基板封装:光-电协同集成技术

图片
图片

      为实现CPO模块的高密度光-电协同封装,Korea Corning Technology Center研究团队开发了含腔体与玻璃通孔(TGV)的3D玻璃基板技术,核心突破如下:

1. 腔体与TGV制造

- 腔体加工:结合机械加工与湿法化学蚀刻(HF基溶液),在6英寸玻璃基板上制备盲孔腔体(深度75-85 μm)。通过调控蚀刻参数(浓度、时间、添加剂)与玻璃成分,腔体锥度比(深度/侧壁长度)可控制在0.1-0.6。

图片
图片

- TGV形成:结合康宁TGV工艺,在腔体内制造高深宽比通孔(47 μm直径通孔适配75 μm深腔体,65 μm直径适配85 μm深腔体),实现腔体内外电互连。

2. 腔内RDL制备

      针对3D腔体结构,开发了适配的涂层与图案化技术,实现精细Cu电极制备:

- 金属化基础:通过物理气相沉积(PVD)溅射Ti(100-400 nm,增强附着力)和Cu(150-1000 nm,低电阻)作为种子层。

- 光刻胶涂覆:采用喷涂工艺替代传统旋涂(避免腔体侧壁堆积),通过优化喷涂次数(1-6次)、压力和流速,实现1.4-4.3 μm均匀光刻胶涂层(使用WPRTM光刻胶,需稀释以调控粘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图案化与蚀刻:通过LDI曝光优化(调控剂量、焦距)实现腔体内<5 μm线宽/间距的图案,经蚀刻形成Cu电极,尺寸与设计图案偏差极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四、技术整合与应用演示

      两项技术通过协同设计实现CPO系统级集成:

- 光-电互连整合:玻璃波导光路负责面板与CPO模块的光互连,3D玻璃基板通过腔体容纳CPO芯片,TGV与RDL实现电信号传输,形成“光-电一体化”封装。

- 1U机架集成:演示了1U机架内玻璃波导电路与3D基板的装配,面板侧16个MPO适配器连接外部光纤,内部通过RDL与TGV完成信号分配,验证了0.7 mm低剖面与1024通道高密度的可行性。

五、结论

      康宁及其合作伙伴的研究实现了玻璃基板在CPO中的双重应用:

- 大型玻璃波导以0.1 dB/cm的低损耗、1024通道密度和0.7 mm厚度,解决了板级光互连的空间与管理难题;

- 3D玻璃基板通过腔体、TGV与<5 μm RDL,实现了光-电协同封装的高密度集成。

      未来通过进一步优化(如波导损耗降至<0.04 dB/cm、提升TGV深宽比),玻璃基板有望成为102.4 Tbps及更高带宽CPO应用的关键技术路径之一。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5-07-12,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光芯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