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tecdat.cn/?p=42657
在数字化运营的浪潮中,酒店行业的预订数据俨然成为一座待开采的金矿。作为数据科学领域的探索者,我们对城市酒店与度假酒店的预订数据集展开深度剖析(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完整智能体、代码、数据、文档)。
这套包含预订量、取消量、客源地特征等多维信息的数据,犹如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了洞察客户行为的大门。本次专题聚焦于从数据探索到模型落地的全流程实践,通过Python技术栈实现从业务问题定义到运营策略输出的闭环。值得一提的是,该专题项目的完整文件已分享至行业交流社群,欢迎扫码进群与500+业内人士共探数据价值。
本次研究采用的酒店预订数据集,涵盖城市酒店与度假酒店两类业态的完整预订记录。通过Python的数据处理框架加载数据后,首先执行基础的数据探查:
数据预览结果如下:
通过describe()方法生成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清晰呈现了各数值型变量的分布特征:
从分位数数据来看,客户停留天数、消费金额等指标存在明显的右偏分布,这与酒店行业"20%高价值客户贡献80%营收"的业务特征高度吻合。直方图可视化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
多数连续变量呈现非正态分布形态,为后续的特征工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对两类酒店的预订取消情况进行分组统计,通过可视化手段呈现差异:
量化分析显示,城市酒店41.73%的取消率显著高于度假酒店的27.76%。这一差异背后,很可能是城市酒店更多服务于商务客群,其行程受突发事件影响更大所致。通过构建取消率计算模型:
提取未取消的有效订单进行时间序列分析:
分析发现,两类酒店均在7-8月出现预订高峰,冬季则进入明显淡季。这一季节性规律为动态收益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旺季可实施溢价策略,淡季则通过节日主题促销(如圣诞狂欢、新年特惠等)提升客房使用率。
探究不同房型的取消率差异,绘制房型与取消状态的对比图:
量化分析显示,A、G房型的取消率分别达到44.49%和30.55%,显著高于其他房型。这一发现直指酒店运营中的薄弱环节——可能是这两类房型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导致客户预期与实际体验存在落差。
通过饼图可视化两类酒店的客户结构:
分析结果显示,散客群体在两类酒店中均占主导地位,尤其在城市酒店中比例更高。这一客群特征提示酒店营销方向应向散客倾斜,可加强与OTA平台的深度合作。
为构建预测模型,进行系统性的特征工程
采用随机森林与逻辑回归构建预测模型:
模型评估结果显示,随机森林模型表现更为优异,准确率达到89%,AUC值高达0.95,这意味着该模型能够精准识别95%的潜在取消订单。通过ROC曲线可视化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
分类报告详细展示了模型在正负样本上的分类性能:
模型评分对比结果清晰呈现了随机森林与逻辑回归的性能差异: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为酒店运营提出以下落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