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正在参加一场考试,但这次考试允许你“开卷”。你不仅可以从书本中找到答案,还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回答问题。这就是RAG技术的魅力所在!传统的生成式AI(如ChatGPT)只能依赖“脑子里存的东西”(训练好的模型参数),而RAG则像一位“开卷小天才”,既能查资料,又能灵活作答。它结合了信息检索与生成式大模型的双重优势,让AI的回答更精准、更实时。那么,RAG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它又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让我们一探究竟!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检索增强生成)是一种结合信息检索技术与生成式大模型(LLM)的AI框架。它通过从外部知识库中检索相关信息,并将其作为提示(Prompt)输入给大模型,从而增强模型处理知识密集型任务的能力,如问答、文本摘要、内容生成等。
将用户输入和检索到的文档整合为一个增强的输入。
例如:
整合后的输入可能形式:
用户问题:量子计算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相关文档:量子计算利用量子比特(qubit)和量子叠加、纠缠等原理进行计算。
使用生成模型(如GPT、T5等)基于整合后的输入生成最终响应。
生成模型的任务:
生成过程:
示例生成结果:
量子计算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量子比特(qubit)进行信息处理。与传统计算机的二进制比特不同,量子比特可以同时处于多个状态的叠加,并且通过量子纠缠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和计算。
优点 | 缺点 |
---|---|
准确性高,减少幻觉 | 检索效率低,计算成本高 |
可解释性强,结果透明 | 知识库依赖性强,更新成本高 |
灵活性高,适用于多任务 | 检索与生成协同问题 |
知识覆盖广,弥补模型知识局限 | 系统复杂性高,调试难度大 |
减少训练成本,无需完全重新训练 | 知识库规模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