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Dylan Patel, Reyk Knuhtsen, Niko Ciminelli, Jeremie Eliahou Ontiveros, Joe Ryu and Robert Ghilduta
人形机器人成为中美竞争焦点。人形机器人是通用机器人(AGI)的关键形态,可替代 80% 人类劳动(如制造、护理、建筑)。中国已实现商业化突破,而美国特斯拉 Optimus 仍未量产。若中国率先规模化,将垄断全球劳动力市场,迫使西方依赖中国自动化能力,威胁产业安全。
本文聚焦中美在机器人领域的竞争格局,指出中国凭借完整工业链、政策扶持(如 “中国制造 2025”)及规模效应,在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等领域快速崛起,2023 年占全球 51% 的机器人安装量,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达 50%。中国在核心零部件(如伺服电机、减速器)和材料(稀土永磁、电池)上占据主导,而美国因制造业外流、供应链依赖中国及政策摇摆,面临自动化转型滞后的挑战。通用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成为竞争焦点,中国企业如优必选、达闼已实现商业化落地,价格仅为西方同类产品的 1/5-1/10,威胁美国工业霸权。
一、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全面崛起
●市场规模与政策驱动
全球主导地位:2023 年中国机器人安装量达 27.6 万台,占全球 51%,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从 2020 年的 30% 提升至50%,预计 2025 年实现 70% 核心部件国产化(“中国制造 2025” 目标)。
政策扶持:2023 年工信部发布四年计划,将人形机器人列为战略重点,目标 2025 年实现规模化生产,2027 年形成经济增长引擎。2023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融资达7.69 亿美元,2024 年上半年增至9.9 亿美元。
●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
硬件成本优势:
工业机械臂(如 UR5e 对标产品)成本仅为美国45.7%(中国11,155 vs 美国24,420),其中伺服电机成本低30%(中国350/台 vs 美国500 / 台),电动夹爪成本仅为1/3(中国4,500 vs 美国13,500)。
优必选 G1 人形机器人售价 16,000,仅为西方同类产品(如特斯拉Optimus预估100,000+)的1/5-1/10。
核心部件突破:
减速器:日本纳博特斯克占全球 60% 市场,但中国绿的谐波、双环传动等厂商良率提升至90%,成本降低30%。
伺服电机:中国企业自研率超 70%,汇川技术市场份额跻身全球前五。
●材料与供应链控制
稀土永磁:控制全球 90% 的稀土开采、93% 的精炼产能,钕铁硼永磁体占全球 85% 份额,美国 MP Materials 等企业需 5-10 年才能建立规模化产能。
锂电池:CATL 和比亚迪合计占全球 53% 市场份额,电池成本 $127/kWh,比美国低 24%,韩国 Northvolt 等西方企业因成本劣势破产或停滞(如 LG 暂停亚利桑那工厂)。 可见,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完整的工业链整合能力(从稀土开采到机器人组装)、政策驱动的规模效应(如 “中国制造 2025” 补贴)及成本控制能力(机械臂成本仅为美国 45.7%)。例如,中国控制全球 90% 稀土精炼、80% 锂电池产能,伺服电机和减速器自研率超 70%,配合政府每年超2300 亿元人民币补贴,形成 “研发 - 量产 - 出口” 正向循环。
二、西方的衰退与结构性困境
美国:制造业空心化与政策短视
机器人密度落后:2024 年为470 台 / 万人,排名全球第 10,远低于韩国(1,000+)和日本(800+)。
供应链依赖:90% 的稀土、80% 的锂电池组件来自中国,本土机器人厂商 70% 零部件需进口,“美国制造” 标签下 60% 组件实际由中国供应(如通过第三国转口)。
政策不确定性:CHIPS 法案与 IRA 法案资金分配混乱,企业投资缩水(如 Wolfspeed 推迟纽约芯片厂建设),2023 年机器人领域研发投入仅为中国1/3。
日韩与欧洲:人口与产业流失
日韩老龄化危机:韩国出生率全球最低(0.7),60% 工业机器人组件依赖进口;日本安川电机、发那科研发投入占比仅 3.6%-5.1%,低于中国企业(如埃斯顿 15.45%)。
欧洲产业外流:德国KUKA 被中国美的收购后,60% 产能转移至中国;意大利、法国机器人企业被中国收购或市场份额萎缩,2023 年欧洲机器人安装量同比下降 12%。
三、关键领域竞争态势
领域 | 中国优势 | 西方现状 |
---|---|---|
工业机器人 | 占全球 35% 市场份额,小米 “熄灯工厂” 实现全自动化(1 秒 / 台手机) | 美国通用汽车工厂自动化率仅 40%,依赖中国产机械臂 |
协作机器人 | 埃斯顿、新松占全球 15% 市场,自研 95% 核心部件(如力控传感器) | ABB、优傲机器人市场份额下滑至 30%,成本比中国高 50% |
人形机器人 | 优必选 H1、达闼 X1 实现量产,2024 年部署超 1 万台,价格低于 $20,000 | 特斯拉 Optimus 仍处原型阶段,Agility Robotics 售价 $200,000+,未规模化 |
移动机器人 | 极智嘉(Geek+)占全球 AMR 市场 25%,部署超 10 万台,成本比美国低 40% | 亚马逊 Kiva 依赖中国供应链,本土厂商 Fetch Robotics 市场份额不足 10% |
四、未来挑战与启示
通用机器人(AGI):中国将其视为 “工业革命级” 机会,计划 2030 年实现全场景自动化(工厂、物流、医疗);美国仍聚焦实验室研发,缺乏量产路线图。
供应链安全:美国需投资稀土加工(如 Lynas 美国工厂)、减速器产能(如 Harmonic Drive 美国扩产),但至少需 5 年才能缓解依赖。
成本战争:中国通过规模效应(如年产 10 万台人形机器人)进一步压缩价格,西方企业若无法突破技术壁垒,将丧失高端市场。
本文分享自 Dance with GenAI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