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ToB行业头条 (ID:wwwqifu) 作者 / 周德伦 · 编辑 / 瑞雪
近日,微软科技官方发布,Microsoft 365 Copilot 将从11月1日起正式向企业客户提供基于 AI 的生产力服务 Microsoft 365 Copilot,该服务将为 Word、Excel、PowerPoint 等应用添加生成式 AI 功能,每个用户每月需要支付 30 美元的费用,按年付费。
据悉,与消费者版的Copilot类似,通过获取企业数据,Microsoft 365 Copilot企业版也会帮助用户完成一系列办公任务。通过运用AI技术,企业版Copilot能够执行大多数由企业助理完成的工作,比如总结视频通话、撰写电子邮件回复初稿以及将Word文档转换为PowerPoint演示文稿。
Microsoft 365 Copilot 的技术落地和商业化,进一步完善了面向办公场景的人工智能助手类应用市场,也印证了以GPT-4为例的大模型技术在办公场景下的应用前景。同时,这一商业模式的推出也对国内大模型、办公软件等企业起着很强的示范性作用。
在市场对Microsoft 365 Copilot的讨论与期待中,行业专家周德伦也对Copilot和国内大模型玩家进行了分析对比,并表示Copilot和众多“降本增效”的大模型玩家,或许从来没有在一个层面玩耍。观点如下:
1. Copilot 自始至终瞄准的是全新的人机交互,或者人与信息的交互模式的颠覆,在桌面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全新的交互理念。
从更长远出发,它本身是在革传统Windows的命,就像命令操作被键鼠交互的桌面程序替代,这种基于键鼠的交互,或许也会被视觉和语言取代。
2. Copilot从发布到现在的所有功能都围绕已有的内容。“构建新的技术市场的前提,是确保你能够在老的市场占据足够的份额。”如果电机没有替换蒸汽机在行业内的应用,本质上电机自身也不会有这么么广泛的应用。
Copilot的行动在我看来不是在开辟一个全新领域,而是在革命老的应用程序,而且是从微软全家桶自己开始的(或许每本绝世秘籍的第一页都是“欲练此功,挥刀自宫”)。
3. 或许改变习惯比建立流量重要的多。流量是被看到,但被看到后真正的目标是改变习惯。譬如改变购物的习惯,改变问问题的习惯,改变工作的习惯,直到改变所有人获取电子信息的习惯。在海量信息中检索并找到有效信息,逐渐成为有门槛的事,而这个门槛可以借助Copilot剔除时会发生什么?
4. 从发布的功能和被集成点来看Copilot没有瞄准“物理的人”,它瞄准了“自己的前辈” — 传统应用程序。
跨越次元的替代是很难的(例如想要用数字人替代人在虚拟世界的形象,从而构建WestWorld的模式,Delores只是想走出小镇都用了半个世纪),但用新时代技术替代老的技术,很容易。
Copilot一旦改变习惯后,那么人们获取信息、查询信息、被推荐信息的接入口全都会变化,那么就是一个全新的模式,那时不是用AI去赋能,而是一定要用AI去适应(所以现在建设的大模型,到那时会不会发现自己点错技能树)。
5.要先敢于做想要超越的追随者,但不是做“追随”的超越者。
您怎么看当前国内外大模型的发展状况,欢迎评论区留言与我们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