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对比学习在学啥?

对比学习在学啥?

作者头像
小白学视觉
发布2024-09-10 20:26:53
910
发布2024-09-10 20:26:53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

作者丨袁洋@知乎(已授权)

来源丨https://zhuanlan.zhihu.com/p/634466306

编辑丨极市平台

极市导读

在不使用任何假设的情况下,刻画出对比学习与谱聚类算法的等价关系。

对比学习是大模型的入门算法。它的想法很简单:对于输入, 找一些它的正样本和负样本,希望在学习之后的网络特征空间中,离正样本近一点,负样本远一点。

实际上,对比学习并非个例,预训练算法大多非常简单:要么是遮盖一部分数据内容让模型猜出来,要么是让模型不断预测一句话的下一个词是什么等等。因为这些算法过于简单,人们很难理解它们究竟如何创造出了强大的模型,所以往往会把大模型的成功归功于海量数据或巨大算力,把算法设计归为炼丹与悟性。

有没有更本质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对比学习?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最近的工作[1],可以在不使用任何假设的情况下,刻画出对比学习与谱聚类算法的等价关系

呃……但这关我什么事?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对比学习与谱聚类算法的等价关系是一个很优美的结果,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但这对大部分朋友来说并不重要。实际上,可能有一半以上的AI科研人员对谱聚类不太熟悉,对这样的理论刻画自然没有太多兴趣。不仅如此,

  1. 对比学习与谱聚类算法的关系不是我们第一个提出的。人们早就在实践中发现,对比学习得到的模型在分类任务上有突出的效果,但是在其他下游任务中表现一般。马腾宇老师组在2021年的论文[2]中极具创新性地证明了,如果把对比学习中常用的InfoNCE loss改成某种变体(他们称之为spectral contrastive loss),那么得到的模型几乎就是在做谱聚类:是谱聚类的结果乘以一个线性变换矩阵。换句话说,他们已经证明了,对比学习的变体是谱聚类的变体。我们的结果可以看作是对他们结果的进一步完善:对比学习就是谱聚类。因此,虽然我们的结果可以看做是这个问题的一个完美句号,但并不出人意料。
  2. 我们的理论框架精致,但并非原创。事实上,我们使用了Van Assel等人2022年发表的用于分析Dimension reduction的概率图框架[3],将其调整之后用于对比学习分析之中。虽然这一调整并不显然,相信原作者也没有想到他们的框架可以用来分析预训练模型;但是我们的理论工具确实来源于他们的工作。

所以我想,我们的工作最重要的地方是提供了理解大模型的新视角。对我来说,当对比学习的底层逻辑以一种简洁、优雅的方式展现出来时,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谱聚类的理论刻画本身,给我带来了巨大震撼。这种新的视角可以帮助AI从业者更好地理解预训练算法和模型,对未来的算法设计与模型应用都会有帮助。当然,这意味着要先理解一点点数学——不过我保证,这是值得的。

从SimCLR谈起

我们先从Hinton团队2020年提出的SimCLR算法[4]谈起,它也是对比学习的代表算法。SimCLR专门用于理解图像,它基于一个重要的先验知识:把一只狗的图片进行翻转、旋转、切分或者其他相关操作,得到的图片还是在描绘同一只狗。具体来说,论文中考虑了9种不同类型的操作,如下图所示:

对于人类来说,上面的这些图一看就是同一只狗。针对任何一张图片 ,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随机生成两个它的变体,称之为 和 。既然这两个变体图片描述的是同一个东西,它们应该包含了极为相似的语义信息。可是,一只狗的像素矩阵,和将它旋转之后得到的像素矩阵,在像素空间中天差地别。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语义空间,使得这两者相似呢?这就是SimCLR算法,见下图(我们基于原文的示意图进行了微小的调整)。

可以看到, 假如我们通过预先定义的图片操作, 生成了 和 。然后我们把它们分别塞进神经网络 中, 得到了两个向量 。我们希望这两个向量比较接近, 毕竟他们代表的图片有相似的语义。

可是, 如果使用这个标准来训练模型的话, 模型非常容易偷懒。试想, 倘若 把所有的输入都映射到同一个输出, 那自然满足我们的要求, 但是这个模型什么都没有学到。因此, SimCLR引入了负样本, 即从数据集中随机选一些图片生成 , 使得 比较近, 但是和 又比较远。这样, 就没法偷懒, 不得不认认真真学点东西了。

使用这个想法设计的损失函数叫做InfoNCE loss, 它有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数学定义。假如给定一个图片 和它的正样本 , 还有一系列负样本, 我们叫它们 , 那么损失函数定义为 (我们进行了等价变换, 详见论文 :

L\left(x_i, x_j,\left\{x_k^n\right\}\right)=-\log \frac{\exp \left(-\left\|f\left(x_i\right)-f\left(x_j\right)\right\|^2 / 2 \tau\right)}{\exp \left(-\left\|f\left(x_i\right)-f\left(x_j\right)\right\|^2 / 2 \tau\right)+\sum_t \exp \left(-\left\|f\left(x_i\right)-f\left(x_k^t\right)\right\|^2 / 2 \tau\right)}

这个式子很复杂,但是如果我们愿意抓大放小的话,它也很简单。所谓的抓大放小,就是先不管那些我们不明白的部分,只看它的主要意思。按照这个指导思想,我带着大家过一遍:

开头为什么有个负号? 说明后面的式子越大越好。为什么要加个log? 不懂, 我们先不管, 之后再说。下面这个分式是什么? 可以看到, 分子在分母中也出现了, 我们就把分子当做 的相近程度即可。分式的意思就是说, 与 这对正样本的相近程度, 相比 和 那些负样本的相近程度,应该越大越好。

为什么 能够表示两个图片的相近程度呢? 的含义很清楚, 就是把 塞进神经网络得到的表征。exp和 代表了高斯核函数, 是一种刻画两个表征的相似度的方法。。

上述就是SimCLR算法分析的传统思路。我们跳过或者模糊不清的部分,就是深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玄学——不懂没关系,效果好就行。

我们今天的目标,就是把这些部分解释清楚,同时给出一个与传统分析思路截然不同的新思路。整个故事环环相扣,我们把SimCLR算法搁置一下,先从理想空间谈起。

什么是理想空间?

我们刚才谈到,在像素空间中,模型很难理解一张图片的语义。为了能够让模型更好地理解图片的语义,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更好的空间,我称之为理想空间(即刚才说的语义空间)。在理想空间里,任何两个图片的语义关系可以非常方便地计算出来。比如说,在对比学习考虑的问题里,我们可以使用一个简单的函数 直接算出 与 的相似关系。所以说,在理想空间中,图片的语义对于模型来说是“显然”的,因为任何两个图片的关系可以用 计算得到。如下图所示:

图中第一行的四个圆点表示四个数据点(在我们这里就是四个图片),圆点间的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我特意画了有向箭头,所以关系可以是单向的)。一般来说,关系可以非常复杂,但是今天我们假设两个点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实数表示。这样,这些点与关系就形成了一个图,可以用邻接矩阵表示。在SimCLR算法中,两个点之间的关系等价于它们被选为一对正样本的概率,表示它们的相似程度。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神经网络 计算出一个理想空间 (第二行), 使得在这个空间中, 任何两个点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函数 计算得到。今天我们考虑的是一种极为简单的 函数,我们要求 可以简化写成 ,即 具有平移不变性。

从图中可以看到, 我特意在任何两个点之间都画了双向箭头, 这是因为任何两个点都可以用 算出关系。这和第一行的关系图不同,因为第一行很可能存在两个点没有关系,或者只有单向关系。我把第二行的关系用邻接矩阵 来表示。

在理想的情况下,我们希望 和 是一样的。可是,如果 是对称的,而 存在有向边,那这两个矩阵完全一样是不可能的。所以, 我们需要定义一个损失函数来刻画它们的距离, 然后使用优化算法进行优化。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可以将对象映射到理想空间的神经网络 的算法。

然而,这个算法有个问题,就是损失函数不好算。考虑到我们的数据集非常大,可以包含几百万张甚至更多图片,所以上下两行对应的图都非常庞大,无法直接计算两个邻接矩阵的距离。那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我们可以对原图进行降采样,取两个子图进行比较。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左边计算Ideal loss可能很困难,所以我们走右边的虚线,通过子图采样的方法,得到两个子图 。通过使用交叉熵让两个子图尽可能接近,我们也可以驱使模型学习到好的理想空间。但是要注意,这个思路本质是一种启发式算法,必要但并不充分:原图一致意味着子图一致,但是子图一致不意味着原图一致。

子图采样评分

如何对原图采样呢?我们可以使用Van Assel等人提出的框架[3],使用Markov随机场。对这个工具不太熟悉的朋友不必惊慌,它背后的原理很简单。如果我们想要对原图采样(假设它有 个点),那么我们首先需要定义子图的分布。这个分布说白了,就是给每个子图一个得分,使得每个子图被采到的概率与它的得分成正比。换句话说,我们需要设计一个评分函数,用于给每个子图评分,这样就可以定义出一个采样的分布。分高的经常被采,分低的就不怎么会被采到。

所以,评分函数的定义,就决定了采样分布——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合理的评分函数。我们考虑一个极为简单的办法,就是只考虑出度为1的子图。具体来说,这样的子图保持了原图的点不变,但是只给每个点留了1个出去的有向边。如果我们把这样的一个子图叫做 ,那么当我们给定原图的时候(用邻接矩阵表示),我们可以定义 的评分为:。

注意到, 由于 每个点的出度为 1 , 所以它的邻接矩阵里面的数要么是 0 , 要么是 1 。从这个角度来看, 我们把 放到了 的指数上, 所以只有当 时 才会被计算到连乘中, 否则不会。换句话说, 当 选中的边两端的点相似度(由 定义)较高时, 评分更高, 更容易被采到。

非常神奇的是, 基于这样的采样方式, 的每一行彼此之间都是独立的, 并且每一行(因为出度为 1 , 所以有且仅有一个 1 是从多项式分布 中采样得到的。换句话说, 对于第 行的 W来说, 它的第 列为 1 的概率恰好为 。当然, 这里的 如果替换成 结果也是一样的。

从SimCLR到谱聚类

一旦理解了子图的采样方法, 剩下的部分就容易很多。从上图来看, 我们需要优化 的交叉熵。我们知道这两个矩阵的每一行都是独立的, 所以可以单独拿出来计算。换句话说, 我们可以针对每一行 计算 的交叉熵, 然后加起来。具体来说, 对于给定的 , 我们需要计算每一列 配对的可能性。注意到 ,因为我们假设没有指向自己的边:

-\sum_{j \neq i} \operatorname{Pr}\left(W_{X, i, j}=1\right) \log \operatorname{Pr}\left(W_{Z, i, j}=1\right)

我们之前提过, 由于 的采样特点, 上式的右半部分 (当 时)。另外, 根据 ,不难算出当 是高斯核函数的时候:

K_{Z, i, j} /\left\|K_{Z, i}\right\|_1=\frac{\exp \left(-\left\|z_i-z_j\right\|^2 / 2 \tau\right)}{\sum_{k \neq i} \exp \left(-\left\|z_i-z_k\right\|^2 / 2 \tau\right)}(\text { 当 } \mathbf{j} \neq i)

注意到, , 所以我们进一步可以得到:

-\log \operatorname{Pr}\left(W_{Z, i, j}=1\right)=-\log \frac{\exp \left(-\left\|f\left(x_i\right)-f\left(x_j\right)\right\|^2 / 2 \tau\right)}{\sum_{k \neq i} \exp \left(-\left\|f\left(x_i\right)-f\left(x_k\right)\right\|^2 / 2 \tau\right)}

这恰好是SimCLR的InfoNCE损失函数!

另一方面, 我们真正需要优化的损失函数还有左半部分 这一项。这一项恰好对应于SimCLR算法针对每项输入 进行增广采样时, 采到 这两个对象为一对正样本的概率。换句话说, SimCLR算法正好在优化 这一损失函数。

另一方面, Van Assel等人的论文 中证明了, 上述损失函数等价于在 上进行谱分解。因此, 我们就证明了SimCLR算法本质是在相似图上做谱分解算法, 如下图所示:

拓展到CLIP

与SimCLR相比,CLIP算法的用途更加广泛。例如,OpenAI提出的文图生成模型Dall-E2就是使用CLIP模型将文字与图像连在了一起,使得人们可以使用文字生成极高质量的图片。CLIP算法同样很简单,就是把图像和其文字描绘当做一组对象,使用InfoNCE损失函数把这两个对象连在一起。使用我们的分析方法,不难发现CLIP本质是在一个二分图上做谱聚类,具体可以参考论文[1]。

总结

可以看到,我们全程并没有为了证明SimCLR而证明SimCLR,也没有加入任何假设。实际上,我们是先从理想空间的角度来理解SimCLR算法,认为应该采用子图采样的方式才能够把理想空间学到。子图采样的方法有很多,我们选了比较自然、容易计算的一个,而它恰好就直接对应了SimCLR的算法!真是颇有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

我认为这背后提供的新视角是非常重要的。SimCLR/CLIP这些基础的预训练算法,其实是在把对象映射到理想空间,使得要学习的关系在理想空间中可以用简单函数自然地计算。当我们关注预训练算法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只看它的算法描述,而应该更多地关注模型通过学习对象的表征,构建了一个什么样的理想空间。

毕竟,算法的最终目标可能要比算法的前行路线更值得分析。


本文介绍的论文题为《Contrastive Learning Is Spectral Clustering On Similarity Graph》[1],由谭智泉、张伊凡、杨景钦和我合作完成。

参考

  1. ^abcd[3] https://arxiv.org/abs/2303.15103v2
  2. ^[1] https://arxiv.org/abs/2106.04156
  3. ^abc[2] https://arxiv.org/abs/2201.13053v2
  4. ^[4] https://arxiv.org/abs/2002.05709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4-09-08,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小白学视觉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呃……但这关我什么事?
  • 从SimCLR谈起
  • 什么是理想空间?
  • 子图采样评分
  • 从SimCLR到谱聚类
    • 拓展到CLIP
    • 总结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