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交流群有同学问了一个问题:性能测试手动执行效率太低,能否通过自动化来快速执行,提前发现潜在的性能问题。有没有什么工具或者方法可以提高压测的执行效率,或者落地过程要注意的事项。正好之前工作中有过这方面的实践,这篇文章聊聊这个话题。
先聊聊正常的性能测试实施流程。一般情况下性能测试实施的流程是这样的:
当然,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出于时间/资源/团队规模和技术建设等各方面的因素,会有会多或少的改变。但性能测试相比于自动化测试来说,有一点很大的区别在于:自动化测试是单一场景,每条case的执行结果原则上不会影响自动化测试最终的结果(整体覆盖率/成功or失败);但性能测试如果用自动化的方式来执行,就存在case之间互相影响的情况,原因是什么呢?
部分同学会认为,性能测试和自动化测试很类似,都是用工具模拟请求响应,但性能测试在实施时存在每个case互相影响的情况,主要原因有这几点。
首先是系统架构,以现在流行的微服务架构来说,每个服务或者组件之间的调用关系是很复杂的,如果多个性能case同时执行,就可能存在某个模块在同一时间被多次调用,产生资源竞争的问题。
其次是调用链路,自动化测试只需要关注结果是成功或者失败,而影响性能的因素是很多的,在请求链路上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影响性能的因素,比如发现一条慢SQL,但实际上是其他因素导致出现了慢SQL,并不是正在执行的这条性能case本身存在性能问题。
还有就是环境资源和数据方面的问题,性能测试一般建议在单独的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独立环境开展,且要求服务配置和生产环境保持一致或者某种可换算的比例。测试所涉及到的铺底数据和测试数据也需要专门准备,并且要根据场景和压测目标准备一定量级的数据(最起码10W起步,也可能百万千万级别的数据量)。
因此性能测试工作如果想要长期稳定流畅的开展,就需要搞定这几方面:
最后,聊聊本文的主题:自动化执行性能测试。
我在之前的工作实践中,将其称之为性能基线,而自动化执行只是性能基线的一种实现手段,而不是目的。要实现自动化执行性能测试,在我看来需要满足如下几个前置条件:
最后,这种自动化执行性能测试的方式,或者说性能基线,只是性能测试体系的一部分,它的作用就是查漏补缺,让工程师可以将精力尽可能专注于日常的迭代变更带来的性能风险控制方面,而且前提一定是性能测试的case覆盖率要达到一定程度,否则只会事倍功半。
文中提到的性能基线,基准测试,三大模型和常态化方案,请参考文末推荐。
性能测试的理解误区
如何分析性能测试需求?
性能测试知识科普(一)
性能测试知识科普(二)
性能测试知识科普(三)
全链路压测常态化方案
聊聊性能测试中的基准测试
聊聊基准测试的可行性方案
性能测试知识科普(四):分析需求
性能测试知识科普(五):能力分层
性能测试知识科普(六):三大模型
性能测试知识科普(七):监控能给你带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