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非常详细的一次访谈,访谈记者提问很有水平,好的提问是可以勾起回答者分享欲望的,李想回答的也很接地气。
本次访谈的内容中,很大一部分,李想在过去已经以不同的形式分享过了,但还是值得重温下。
李想把自己定义为产品经理而非技术专家,这个阶段的李想是要向专业的ceo转型。
访谈中涉及了对2022年的反思,对品牌、文化、组织的思考,对微软和丰田的学习,新能源商业模式和技术路线的分析,对苹果造车的判断,对蔚来、小鹏的分析……
还是那句话:你很少能看到一个大公司的创始人,能坦诚的讲这么多干货。
所以推荐阅读。
2023年新年开工第一天,李想发布了全员信,信中回顾了2022年理想拿到的四个第一,并抛出四个指引方向,即理想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行为准则。
见:李想的新年内部信
李想认为,只有不断提升认知,并持续与惰性对抗,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李想认为,对自己而言,最可怕的就两件事,第一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二是不能实事求是;
李想回顾了自己的三段创业经历:
2022年,造车新势力进入了新阶段,蔚小理三家的产品、业务、人员规模都达到了新的阶段,组织管理遇到了挑战。
李想这几年认识和思维方式有了很大提升,这体现在强大的体系化思考力。
他说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对工具的使用,你用枪,我用刀,我就打不过你。
企业文化不是缺什么补什么,而是你真正拥有的优良的东西,能帮助你获得成功的东西,并且是每个人誓死捍卫的东西。
规模小的时候,速度就是效率,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时,质量就是效率,这里的质量指的是决策质量,战略质量和执行质量,因为规模大了,每一个决策背后都是一次资源的消耗。
阶段错配是很多企业最大的问题,没有这个阶段的命,得了这个阶段的病。
这里我举个例子,就是滴滴的橙心,在最初期,我和晋叔分析,大概率是做不成的,早期阶段应该好好打磨基础能力,围绕于一个小的业务单元深度打磨,而不是直接搞一个商城和美团、京东竞争。结果上证明,最后确实是失败了。
战略的核心是取舍,从来不相信以少胜多,在每一场仗上,投入都比别人多。
这是孙子兵法中最基础的原则,不要期望以少胜多,历史上更多的胜利都是以多胜少,所以以少胜多的故事才那么稀缺。
活着是为了掌控自己的命运,挑战成长的极限,所以一定选择最大的行业,难度最大的领域来做,并拿结果来验证。
2022年新能源汽车涨幅高于三家新势力的涨幅,说明汽车行业是一个长周期行业,很多积累需要时间,也和自身努力息息相关,既要努力,也需要时间。
很多企业出现问题,往往是战略和发展阶段出现了错配(比如上面滴滴做橙心那个例子),这个问题在新势力也出现了,自己的节奏和行业增长出现了错配,对于理想来说,李想认为80%的问题还是自身的能力问题和管理问题。
智能电动车是一个比传统汽车更复杂的管理和运营体系。2017年开始,理想就是以产品为中心的架构来看待公司问题。
首先做的是打造品牌。
品牌包含两方面,一个向外,怎么跟用户讲明白你是谁,另一个是向内,是我们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怎么向团队讲明白自己是谁。
战略意味着,我们要有一个清晰的品牌和文化定位,并围绕这个定位进行一系列复杂精密的工作。
这点很重要,最近看了一些国外企业家的传记中也提到了这一点,战略很重要,战略共识更重要,这是向内,向外是自己品牌战略可以和目标用户形成同频,所以向内、向外讲明白你是谁都很重要。
在新势力里面,有的企业在第一个问题上就输掉了,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怎么向消费者讲自己是谁,也不知道怎么和员工解释自己是谁。
其次是产品,产品必须构建一个非常强大的专业体系,而且由品牌来指导。
比如理想要服务家庭,就需要在产品上做取舍。
中国能买20w以上车的人群,总共就几千万,这些人一定是理性的居多。
很多企业不知道怎么取舍,因为没想明白到底服务谁。
一个产品要做好三个维度:
第三个是商业模式,车的商业模式有三种:
这三种商业模式的难度、体系、投入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商业模式决定了资源投入的不同。
品牌是头,产品是身体,商业模式是血液,在此技术上考虑产品怎么延伸。
技术的延伸可以是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延伸。
纵向的延伸是研发延伸,技术研发有三层:
长期看,理想最后会变成与苹果、特斯拉一样的三层研发投入,因为大家最后比拼的还是研发能力,每向下一层,能力就强一层。
横向的延伸是交付能力延伸,这是一个综合能力,可以分为三块:
对于理想来说,产品能力肯定是最强的,商业模式很早就确定了,所以要补强的是自己品牌文化能力,补强研发能力。
现在理想平台研发已经成体系了,但系统研发才刚刚开始,商业能力还差很多,供应能力差很多,组织能力也差很多,但这都有机会。
这里很多人可能不清楚所谓的平台研发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流程和零部件的大量复用,比如苹果的平台研发能力,就是尽量拉齐iPhone、iPad的所有零部件,这样通过管理一套供应链和生产流程,就可以生产出两套不同的产品。
理想的平台研发能力,就是尽量打包零部件、供应商、流程、工艺,服务于未来的L7、L8、L9。
对于商业模式也好,产品定位也好,战略方向也好,取舍特别重要,所以想清楚我们是谁就非常重要。
早期,秦致帮助理想树立了一个体系,比如在哪个时间点做文化,哪个时间点做品牌,后面梳理了整个组织管理体系,这很有用。
另外也会研究一些好公司,将过去几年全球表现成功的企业都拿来研究。
比如纳德拉改造微软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塑造微软的企业文化,让微软从一个大家讨厌的公司,变成了一个大家喜欢的公司。
在文化之外,纳德拉也做对了云、AI、OpenAI让谷歌到了生死攸关的关头。
最初期的时候,你讲自己是谁很难让人信,你只能靠着本能去做。
梳理过去那么多年,做了哪些关键选择,帮助我们获得了成功,然后让大家投票,这有助于我们想清楚自己是谁。
投票结果是,第一个是把消费者利益放在第一位;第二个是做正确的事情,不做容易的事情;第三个是先做到60分,再做到100分。
想明白了,文化不是你缺什么补什么,而是你真正具备的优良的东西,持续帮助你获得成功的东西,并且每个人习惯的去坚持捍卫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文化。
企业最初文化的建设是中心化的、强硬性的,是顶层核心团队决定的,这个时候没有太多商量的余地。
第一阶段就是要活下来,集中资源、集中决策,把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关键要素提炼出来,打胜仗了,大家就信了。
比如one成功了,大家就相信服务家庭是对的了,会发现把用户价值放在第一位是对的了。
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了你选择什么样的工具,如果只是解决问题那很容易,但解决问题需要非常体系化的。
丰田TBP需要经历八个步骤,做完整的分析、规划、解决问题、生成流程。
最开始大家不相信,但做着做着发现,整个公司沟通起来、协作起来太容易了,所以大家就相信了。
企业所选择的工具,会跟它的价值观相符的。
所以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对工具的使用。
组织变革最大的挑战是认知。
对于新势力来说,组织管理难度挺大的,因为有互联网部分,也有制造部分,有上下游部分,产业链也很长。
这种情况应该怎么管理呢?
一个企业遇到的最核心问题是,从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变成你知道自己不知道。
解决方案就是分析自己,学习提升。
就需要通过组织的变化来应对,手段有开放、收敛、复杂、可控、不可控。
做汽车时,我们要做销售服务,这部分是相对开放、可控的,在逻辑范围之内。
然后要补充工业能力,所以得去学丰田、学通用,学标准的汽车研发、生成、试验、制造流程,重点招聘传统汽车厂里面有经验的人才,甚至如何解决问题都要和丰田学,因此掌握了工业能力。
之后又遇到团队之间不知道怎么协作的问题,于是又引入了okr,大家对齐,相互理解。
之后我们又去解决多车型平台化能力,就去看系统型公司是怎么做的,所以引入了IPD(集成产品开发)的研发体系。
我从网上找了一个IPD的流程,不了解的同学可以看下,非常类似我们做企业架构的价值链,就是企业有的能力,如何一步步转换为用户价值的落地产品。
慢慢补齐能力之后,下一阶段要补齐的是软件2.0的事情,就是智能驾驶舱。
组织另外一个挑战是和规模相关,不同规模决定了你管理模式的不同。
规模小的时候,用职能型方式管理就好了,但造车涉及到了软件、硬件、ai各种要素,如何做到确定性和灵活性兼备?你就需要去研究全世界成功的企业了。
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其实是因为自己对别人研究的不够。
比如我们最喜欢苹果,大家都认为苹果是个职能型组织,所以纠结要不要转矩阵型组织。
后来我们尝试做了矩阵型组织转型,产品研发按矩阵做,效果非常好。后来发现苹果也是典型的矩阵型组织,交叉的读了《乔布斯传》、《乔纳森传》、《库克传》。
为了让大家了解什么是矩阵型组织,我从网上找了一个示意图,可以简单理解成在传统纵向职能型组织下,多了一个以项目为主的横向组织,是比较灵活端到端负责的FT。
判断产品成功与否的标准是是销量,很多人说理想在细分市场上碰了运气,后面不能成功,不能连续出爆款。但大家看到L7、L8、L9的销量,就相信了,从偶然变成了必然。
真正理解okr,是看了《这就是okr》这本书,书中说一定要有一个在线系统,一定要每周开会,一定要做复盘,就严格按照书中的东西做,后来发现协作变好了。
读书很有用,但哪怕有很多书,也很难知行合一,把书读懂就很难了,读完之后用起来就更难了。
李想经常讲,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信息获取的能力和信息处理的能力。
研究更前进企业的能力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靠自觉,一种是靠工具。全世界各种先进的管理工具,逻辑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就是让你更早的知道自己不知道。
组织变革中,最大的挑战是自己的认知。
比如企业第一阶段,总以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我们是特殊的,是因为没看明白别人。
企业第二阶段,你出去看了,但看的不够深,如果请一些顶级咨询公司来帮你看,跟你自己看不一样。所以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比如读书、上课、请教咨询公司、和好的公司交流。
当公司规模到一定程度后,组织的管理方式是一样的,该遇到的问题别人都遇到过。
苹果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的文化和体系非常适合它现在这样的产品,但他在面对一个更复杂产品时,比如造车,其实会有两个包袱:组织包袱和偶像包袱。
组织包袱有两个选择:
偶像包袱是,苹果造车售价怎么也得100w吧,所以如果不是,投资者可能不接受你。
关于丰田的精益工作法,李想最开始以为TBP只是解决制造的问题。后来发现什么都能解决,甚至帮你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建立了很强的生产力工具。
在学习丰田精益生产时,确实提到过,精益思维已经成为了日本这个国家的价值观,生活、企业经营随处可见精益的影子。
见:2022 年度书单之《零售的哲学》《精益生产之道-改变世界的机器》
新势力如何应对互联网开放和制造业精益控制的矛盾?
互联网的管理方法是解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问题,当他知道了会和你做出一样的判断和选择。
制造团队也需要拥抱数据,制造业整个工厂的智能化程度很高,谁也不会拒绝掌握一个更强的工具。
要想好why,互联网和制造背后的why。
还要统一语言,当不同背景的人放在一起,很容易觉得自己是对的,那就没法管了、没法协作了。
把总监以上的叫到一起,大家一起分析全世界什么做的最好。把六西格玛、丰田这些主流的管理方式列在一起,所有人来研究、投票,最后统一选择丰田管理方式。
专门找丰田的人来做培训,这个解决问题的体系才慢慢建立了起来。
人和人的差别没有那么大,当大家能看到全貌的时候,很容易做出相同的选择。
这里最大的执念就是自我突破,并让团队突破我执,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看到了全世界。
很多时候组织能力的升级是永远存在的,根本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组织能力的升级,跟规模息息相关。
规模小的时候,速度就是效率。
当规模大了的时候,质量就是效率。
因为一个低质量的决策、低质量的产品、低质量的制造管理,可能让你损失上百亿,甚至公司倒闭。
总之,公司需要学会在对应阶段、对应规模做什么事。
组织里面的关键部分就是流程,流程像你的产品,如果只学这部分是有问题的。
组织有四个环,环环相扣:
理想是从失败的战略开始的,李想去找曾鸣请教战略,曾鸣教会了李想关于战略三个东西:
学会战略之后,李想就很少犯错了,核心还是要知道自己不知道。
充分沟通,坦诚清晰,当大家看到相同的问题时,都会做出相同的选择。
至于是增程还是纯电,要看是不是在解决行业最大的问题,如果可以解决行业问题,就可以成为行业的领先者,如果能解决竞争问题,就可以在竞争中获胜。
新能源汽车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充电问题和电池问题。
充电的问题是充电速度慢,而不是续航里程短。充电速度慢带来一系列的用户体验差,其次是商业模式跑不通,不具备商业可循环性。
电池成本的差异,核心是能够在有效公里下,用更少的电池成本。
解决了这些行业关键问题,就可以大规模替代燃油车,增程式符合这个需求的,高压电池也符合。
从终局向前思考,最终要解决用户的根本问题。
对于供应链建设的思考,可以分为四个模块:
判断逻辑是,必须做的和有没有人给我做。
如果越封闭,效率越高,就自己做;如果越开放,效率越高,就交给别人做。
用户运营和企业自身价值观、团队习惯息息相关。
蔚来是海底捞模式,注重全套服务,注重仪式感;
理想是星巴克,你提供咖啡,其他的自助,保障核心体验、效率够高就可以了,剩下的你自己解决;
李想是变化和迭代很快的人。背后的逻辑他说是认知。
怎么处理问题,怎么面对问题,背后其实是认知决定的,认知低的时候会被问题压在下面;认知提高了一些,会和问题博弈;认知更高的时候,会发现不就是个问题吗,我们解决就可以了。
企业在进入下一个阶段,比如变成卓越企业后,认知上的挑战是什么?
李想说有三层:
造车的挑战有三层:
战略的核心就是取舍,从不以少胜多,每一场战斗,投入都比别人多。
组织也是产品,组织是对内的产品,业务是对外的产品,两个都是要坚决捍卫的。
李想评价自己,是想自己掌控命运,挑战极限,所以目标感更强,不会给自己设限。
扫码关注腾讯云开发者
领取腾讯云代金券
Copyright © 2013 - 2025 Tencent Cloud.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云 版权所有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ICP备案/许可证号:粤B2-20090059 深公网安备号 44030502008569
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证150476号 | 京ICP备11018762号 | 京公网安备号11010802020287
Copyright © 2013 - 2025 Tencent Cloud.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