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标签架构设计

#架构设计

架构设计是人们对一个结构内的元素及元素间关系的一种主观映射的产物。架构设计是一系列相关的抽象模式,用于指导大型软件系统各个方面的设计。

如何根据业务规模和技术需求选择合适的架构?

没有大厂千万级项目经验,如何让面试官认可我的技术潜力呢?

流量突然增加导致节点挂了,如何排查和恢复业务?如果模块就是起不来该怎么办?

Ai时代,程序员如何突破自我,实现能力突破?

Delphi Shen近30年IT老兵,从编程到架构,从架构到管理,活到老学到老
粗看是个简单的问题,实际是个很深层的问题 怎么突破自我 35岁是个很微妙的年龄,很多人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养成了自己的“习惯" 而突破自我就是一个打破这个习惯,重构更高层次的习惯的问题。 也就是从:原来我怎么做,上升到:我应该怎么做,我怎么能保持新的做法,再逐渐把它变为新的习惯。 我记得我给我儿子说过,什么叫做你长大了,成人了,就是很多时候,你不会仅仅从自我的视角出发思考问题,而是会停一停,把脑子放到旁观者的角度,再看一遍这件事。听起来很神秘,其实用最简单的捉迷藏就可以明白,你躲在这里,以自我为中心的话,我是藏不住的,因为脑子和身体在一起,不管藏在哪里,你都知道自己藏在哪里,但是,你换成找人的那个人的思维,从他的角度,哪些地方是盲区?这才有可能”藏“起来。 从这个角度,你再想想?... 展开详请

架构设计怎么解决云原生迁移和微服务定位?

王新栋《架构修炼之道》书籍作者,“程序架道”公众号作者,脚踏实地,做一个不飘的架构师。
一、保障“业务不中断”的云原生迁移策略​​ 改造传统遗留系统的核心原则是 ​​“渐进式”​​ 与 ​​“可逆”​​ 。切忌“推倒重来”的革命式做法,应采用 ​​“绞杀者模式(Strangler Fig Pattern)”​​ 作为核心指导思想。具体分三步:首先,在现有单体系统前部署​​API网关​​,将所有流量收口,此为统一控制点。其次,选择业务价值高、耦合度低的模块(如用户服务)作为试点,将其重构为微服务并部署于新平台。通过网关将针对该功能的请求​​灰度路由​​至新服务(如按5%用户比例),绝大部分流量仍导向旧系统。此阶段必须实现​​数据双写​​,保障新旧系统数据一致性,并设立​​功能开关(Feature Flag)​​,一旦新服务出现严重故障,可瞬间切回旧系统,实现秒级回滚。最后,逐步扩大迁移范围,直至旧系统被完全“绞杀”。整个过程犹如外科手术,边输血边改造,最大化保障业务连续性。 ​​二、高效定位微服务调用超时根因的架构层方案​​ 微服务调用链冗长,日志分散,定位超时必须依赖完善的​​可观测性(Observability)体系​​,而非传统“人肉搜日志”。其核心是打通 ​​“三驾马车”​​: ​​链路追踪(Tracing)​​:为每个请求注入全局唯一的TraceID,自动记录并可视化其在所有微服务间的调用路径、耗时与依赖关系。出现超时,首先通过TraceID快速定位到具体慢的环节(如某个DB查询或第三方调用)。 ​​指标监控(Metrics)​​:在网关、服务实例、数据库、缓存等各个环节建立黄金指标(吞吐量、错误率、响应时间)监控。当链路追踪定位到问题服务,需结合实时指标判断是该实例性能瓶颈,还是依赖的下游服务普遍慢,从而区分是点的问题还是面的问题。 ​​日志(Logging)​​:所有日志必须聚合到中央平台(如ELK),并强制包含TraceID。通过TraceID可一键拉取该请求在所有服务中的完整上下文日志,精准还原现场。 综上,高效定位的流程是:​​通过告警发现超时 -> 通过Tracing定位故障点 -> 通过Metrics判断问题范围 -> 通过Logging关联TraceID追溯详情​​,形成闭环。这套体系的建立,是从“救火”到“防火”的架构级能力飞跃。... 展开详请
一、保障“业务不中断”的云原生迁移策略​​ 改造传统遗留系统的核心原则是 ​​“渐进式”​​ 与 ​​“可逆”​​ 。切忌“推倒重来”的革命式做法,应采用 ​​“绞杀者模式(Strangler Fig Pattern)”​​ 作为核心指导思想。具体分三步:首先,在现有单体系统前部署​​API网关​​,将所有流量收口,此为统一控制点。其次,选择业务价值高、耦合度低的模块(如用户服务)作为试点,将其重构为微服务并部署于新平台。通过网关将针对该功能的请求​​灰度路由​​至新服务(如按5%用户比例),绝大部分流量仍导向旧系统。此阶段必须实现​​数据双写​​,保障新旧系统数据一致性,并设立​​功能开关(Feature Flag)​​,一旦新服务出现严重故障,可瞬间切回旧系统,实现秒级回滚。最后,逐步扩大迁移范围,直至旧系统被完全“绞杀”。整个过程犹如外科手术,边输血边改造,最大化保障业务连续性。 ​​二、高效定位微服务调用超时根因的架构层方案​​ 微服务调用链冗长,日志分散,定位超时必须依赖完善的​​可观测性(Observability)体系​​,而非传统“人肉搜日志”。其核心是打通 ​​“三驾马车”​​: ​​链路追踪(Tracing)​​:为每个请求注入全局唯一的TraceID,自动记录并可视化其在所有微服务间的调用路径、耗时与依赖关系。出现超时,首先通过TraceID快速定位到具体慢的环节(如某个DB查询或第三方调用)。 ​​指标监控(Metrics)​​:在网关、服务实例、数据库、缓存等各个环节建立黄金指标(吞吐量、错误率、响应时间)监控。当链路追踪定位到问题服务,需结合实时指标判断是该实例性能瓶颈,还是依赖的下游服务普遍慢,从而区分是点的问题还是面的问题。 ​​日志(Logging)​​:所有日志必须聚合到中央平台(如ELK),并强制包含TraceID。通过TraceID可一键拉取该请求在所有服务中的完整上下文日志,精准还原现场。 综上,高效定位的流程是:​​通过告警发现超时 -> 通过Tracing定位故障点 -> 通过Metrics判断问题范围 -> 通过Logging关联TraceID追溯详情​​,形成闭环。这套体系的建立,是从“救火”到“防火”的架构级能力飞跃。

架构师方向应该如何快速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

王新栋《架构修炼之道》书籍作者,“程序架道”公众号作者,脚踏实地,做一个不飘的架构师。
架构师快速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核心,在于从“技术实现者”转变为“系统思考者”和“决策权衡者”。这并非单纯学习更多技术,而是系统性思维和实战方法的锤炼。 其提升路径可总结为三点: ​​建立系统化分析框架,规避盲目试错​​:面对问题,切忌直接陷入技术细节。首先运用​​5W(What/Why/Who/Where/When)法则​​精准定义问题本质、影响范围及优先级。继而使用​​逻辑树​​或​​5 Whys​​等方法将复杂问题逐层分解为可操作的具体子项,形成结构化的问题地图,避免遗漏关键因素。 ​​构建个人“决策矩阵”与“案例库”​​:架构没有银弹,所有方案都是权衡(Trade-offs)的结果。快速决策源于经验。应有意识地将每个解决过的问题转化为​​可复用的模式​​,记录其背景、可选方案、决策依据(如为何选A方案而非B,权衡了哪些性能、成本与可维护性因素)及最终效果。这份不断丰富的“案例库”和“决策清单”将成为你应对新问题的强大参考系。 ​​深度复盘,从“解决问题”到“预防问题”​​:问题解决后,价值才实现一半。必须进行​​深度复盘​​,不仅总结“如何解决的”,更要追问“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何没能提前发现”、“流程或设计上如何优化以避免重现”。推动将复盘结论固化为设计规范、代码标准或监控告警项,从而将被动救火转化为主动防火。 最终,架构师的卓越之处,不在于解决了多少难题,而在于能凭借系统思维和丰富范式,​​提前预见并规避问题​​,或将大问题拆解、转化为一系列可执行的高确定性小任务,带领团队高效实施。这才是解决问题能力的最高体现。... 展开详请
架构师快速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核心,在于从“技术实现者”转变为“系统思考者”和“决策权衡者”。这并非单纯学习更多技术,而是系统性思维和实战方法的锤炼。 其提升路径可总结为三点: ​​建立系统化分析框架,规避盲目试错​​:面对问题,切忌直接陷入技术细节。首先运用​​5W(What/Why/Who/Where/When)法则​​精准定义问题本质、影响范围及优先级。继而使用​​逻辑树​​或​​5 Whys​​等方法将复杂问题逐层分解为可操作的具体子项,形成结构化的问题地图,避免遗漏关键因素。 ​​构建个人“决策矩阵”与“案例库”​​:架构没有银弹,所有方案都是权衡(Trade-offs)的结果。快速决策源于经验。应有意识地将每个解决过的问题转化为​​可复用的模式​​,记录其背景、可选方案、决策依据(如为何选A方案而非B,权衡了哪些性能、成本与可维护性因素)及最终效果。这份不断丰富的“案例库”和“决策清单”将成为你应对新问题的强大参考系。 ​​深度复盘,从“解决问题”到“预防问题”​​:问题解决后,价值才实现一半。必须进行​​深度复盘​​,不仅总结“如何解决的”,更要追问“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何没能提前发现”、“流程或设计上如何优化以避免重现”。推动将复盘结论固化为设计规范、代码标准或监控告警项,从而将被动救火转化为主动防火。 最终,架构师的卓越之处,不在于解决了多少难题,而在于能凭借系统思维和丰富范式,​​提前预见并规避问题​​,或将大问题拆解、转化为一系列可执行的高确定性小任务,带领团队高效实施。这才是解决问题能力的最高体现。

架构升级重构如何减少业务影响?

王新栋《架构修炼之道》书籍作者,“程序架道”公众号作者,脚踏实地,做一个不飘的架构师。
架构升级与微服务化重构是一场“在飞行中更换引擎”的高风险手术,其核心原则是​​平滑、渐进、可逆​​。规划时必须摒弃“推倒重来”的革命思想,转而采用“逐步演进”的改良策略。 ​​首先,战略上要自上而下规划,自下而上实施。​​ 基于​​领域驱动设计(DDD)​​ 进行战略建模,识别出核心领域与子域,划定清晰的限界上下文。这确保了微服务拆分不是凭感觉的技术决策,而是与业务边界对齐的有机切割。优先选择​​业务价值高、耦合度低、痛点最明显​​的模块作为试点(如用户服务、订单服务),先行解耦为独立服务,快速验证架构并积累团队经验。 ​​其次,战术上要采用稳健的迁移模式,保障现有业务无损。​​ ​​防腐层(Anti-Corruption Layer)​​:在新旧系统间建立适配层,将旧系统的模型和接口转换为新系统的内部模型,避免脏数据污染和双向依赖。 ​​绞杀者模式(Strangler Fig Pattern)​​:这是核心战术。在现有单体应用外围,逐步将新功能或特定模块作为独立微服务实现。通过网关(如Spring Cloud Gateway)进行智能路由,将新请求导向新服务,老请求仍由单体处理。随着时间推移,单体被逐渐“绞杀”,新服务全面接管。 ​​双写与灰度发布​​:对数据迁移尤其关键。先实行双写,确保新旧存储数据一致。然后通过功能开关(Feature Flag)和灰度发布(如仅对10%用户开放新服务),逐步将流量切至新服务,一旦发现严重问题可迅速回切,实现可逆操作。 ​​最后,基础设施与治理是保障。​​ 在拆分前,必须先搭建或完善微服务的​​支撑平台​​,包括服务注册发现、配置中心、API网关、分布式链路追踪和监控告警体系。没有这些“地基”,微服务将陷入混乱。整个过程中,​​自动化测试(尤其是契约测试和集成测试)​​ 和​​数据一致性方案(如最终一致性+Saga模式)​​ 是确保平滑过渡、减少对业务影响的最后两道保险。... 展开详请
架构升级与微服务化重构是一场“在飞行中更换引擎”的高风险手术,其核心原则是​​平滑、渐进、可逆​​。规划时必须摒弃“推倒重来”的革命思想,转而采用“逐步演进”的改良策略。 ​​首先,战略上要自上而下规划,自下而上实施。​​ 基于​​领域驱动设计(DDD)​​ 进行战略建模,识别出核心领域与子域,划定清晰的限界上下文。这确保了微服务拆分不是凭感觉的技术决策,而是与业务边界对齐的有机切割。优先选择​​业务价值高、耦合度低、痛点最明显​​的模块作为试点(如用户服务、订单服务),先行解耦为独立服务,快速验证架构并积累团队经验。 ​​其次,战术上要采用稳健的迁移模式,保障现有业务无损。​​ ​​防腐层(Anti-Corruption Layer)​​:在新旧系统间建立适配层,将旧系统的模型和接口转换为新系统的内部模型,避免脏数据污染和双向依赖。 ​​绞杀者模式(Strangler Fig Pattern)​​:这是核心战术。在现有单体应用外围,逐步将新功能或特定模块作为独立微服务实现。通过网关(如Spring Cloud Gateway)进行智能路由,将新请求导向新服务,老请求仍由单体处理。随着时间推移,单体被逐渐“绞杀”,新服务全面接管。 ​​双写与灰度发布​​:对数据迁移尤其关键。先实行双写,确保新旧存储数据一致。然后通过功能开关(Feature Flag)和灰度发布(如仅对10%用户开放新服务),逐步将流量切至新服务,一旦发现严重问题可迅速回切,实现可逆操作。 ​​最后,基础设施与治理是保障。​​ 在拆分前,必须先搭建或完善微服务的​​支撑平台​​,包括服务注册发现、配置中心、API网关、分布式链路追踪和监控告警体系。没有这些“地基”,微服务将陷入混乱。整个过程中,​​自动化测试(尤其是契约测试和集成测试)​​ 和​​数据一致性方案(如最终一致性+Saga模式)​​ 是确保平滑过渡、减少对业务影响的最后两道保险。

手里资源就这点,高可用咋保住?

闫同学让旷野天空放一片晴
混沌工程验证 定期模拟节点故障(如Chaos Mesh),用最小宕机成本验证冗余有效性 混合部署策略 核心业务独占物理机,边缘服务共享容器集群,资源利用率提升40%+ 智能压缩技术 终极建议:在资源受限的ToB场景,存储可靠性应优先于计算性能。通过存储层多副本+异步计算削峰填谷的组合,可用性提升效果远超单纯增加计算节点。同时采用“核心业务强隔离,边缘服务共享化”的分层策略,实现成本与高可用的最佳平衡。... 展开详请

该如何保证服务高可用?

庆丰

新浪微博 | 高级总监 (已认证)

关注AI、高可用架构、流媒体技术,欢迎一起交流!
这个问题比较宽泛,不同业务场景对高可用的定义和要求不一样,采取的手段也不同。 总体来看,一个系统的高可用保障会涉及系统架构、技术实现、运维保障三个方面, 系统架构比如多级缓存架构、服务解耦架构、容灾多活架构都对高可用至关重要; 技术实现包括熔断降级,限流防护等具体技术实现策略; 运维保障包括监控覆盖,分级报警,灰度发布,容灾预案等;... 展开详请

大数据湖仓一体架构设计

面对数据库选型,关系型数据库与 NoSQL 数据库在架构设计中该如何协同工作?

架构设计中如何有效应对安全威胁,从哪些层面构建纵深防御体系?

架构设计的同时,安全合规方面会深度参与吗?

新浪微博的高可用架构是怎样实现的?

项目从零到一如何规划?

项目从0到1的全过程可分为需求验证、方案设计、开发实施、迭代优化四大阶段‌,核心是通过MVP验证可行性后逐步完善产品体系

如何更好的解决系统架构与系统成功落地之间的“断层”问题?

需要识别系统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系统架构解决的很多时候是非功能性需求,而用户很多时候看中得是功能性需求,落地要解决两方面的需求

如何实际提升软件架构设计能力?

GPT作为系统架构师的可行性探讨

技术架构师需要负责具体的业务安排吗?

SuperDream专注于云计算与数字化工作空间技术,倡导通过VDI+AI的以人为本的方式打造办公的新质生产力转型
已采纳
这个问题不是绝对的,要看公司或部门当前的业务规模,评估当前是采用 管技分离 还是 管技一体: 管技一体:通常初创公司,人手有限,架构师通常也是研发部门主管,这种情况下架构师就是整个公司的技术灵魂,为整个产品技术栈的长期演进与当前的基础负责,那就需要既能设计技术架构编写基础代码,又能够根据部门内不同人员的技术栈、能力水平去分配任务。 管技分离:公司规模大了后,通常分工更清晰一些,一个部门会有部门主管(类似总经理)、架构师(类似总工)、项目主管、小组TL等,此时架构师的工作通常主要以技术分析、技术路线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为主,架构师确定技术架构与技术栈后通常会由项目主管来分配给具体的小组去进行工作执行。 但部分公司也会有技术攻坚小组,此时会由架构师担任组长,有一些高级技术专家负责技术攻关负责编写技术代码,编写完毕后再由项目主管交由各小组去编写产品代码合入。... 展开详请

请问小白如何着手架构设计?

王新栋《架构修炼之道》书籍作者,“程序架道”公众号作者,脚踏实地,做一个不飘的架构师。
已采纳
对技术小白而言,着手架构设计的关键是“从业务出发,小步迭代,借力前行”。不要一开始追求完美或复杂理论,而是先彻底理解业务核心流程(比如用户从下单到支付的步骤),然后将其拆解为几个最关键的功能模块(如用户、订单、支付),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比如单服务器+单一数据库)做出可运行的最小原型。接着,在实践中逐步暴露问题——当用户量增加时数据库变慢,就引入缓存;模块耦合严重导致改不动代码,就按业务边界拆分成独立服务。过程中善用成熟工具(云服务、开源框架)降低技术门槛,参考类似业务的主流架构(比如电商参考淘宝早期方案),并优先解决眼前痛点而非臆想未来。记住:好的架构是“长”出来的,而非“设计”出来的。每次迭代只解决1-2个核心问题,通过真实反馈持续优化,同时主动学习基础原则(如高内聚低耦合、容错设计),逐步建立架构思维。接受早期的不完美,在快速验证业务和代码可维护性之间寻找平衡点,才是务实之道。​... 展开详请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