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真的会超越人类给他最初的设定么

人工智能还能给我们带来另一种突破工具理性的启迪。

回想一下文艺作品里那些陪伴我们童年的机器人,从铁臂阿童木到“大白”,他们无不超越了人类最初给它们设定的工具属性,奋力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性”。

在《钢铁巨人》里,机器人为了拯救人类村庄,选择与原子弹同归于尽。它最后一刻说的话是:“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我要做Superman!”机器人本身能否形成人性甚至超越人性,是个有趣且有意义的话题。

科学的一大基本特征是“对象化”——人与自己的研究对象分离,完全“客观”地观察、记录、分析对象,尽量不带入观察者自身的因素,诸如情绪、立场等。这套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世界的有力工具,但是在用于认识人类自己的时候却遇到了困难。

首先,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无法把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完全分开,人之精神就是由自己的情绪、动机、愿望认知等组成的。

其次,关于人类行为和人类社会的研究理论基本是用文字而非自然科学中的数理符合来表达的。文字作为表达科学理论的工具具有很大局限性:意义不准确、下意识地含有研究者的价值观和情感取向、难以数字化等。文字不是透明的中间工具,文字本身就构造了一层“现实”。文字甚至是数字,其本质都是符号,符号与现实总有差距,正如关于颜色的有限词汇是无法完全表达现实中无限多种类颜色细节的。文字甚至会出现没有现实对应物的状况,如“信仰”、“目标”等这类词汇。

大数据和数学方法的发展使我们已经可以把很多人类学现象数字化,但依然不足以研究人类。帕里西说:“这些方法甚至未曾试着去识别隐藏于这些行为现象和社会现象之后的机制与过程,更不要说去解释了。”

人工智能为表达关于人类的科学理论提供了新的可能,帕里西提出了“作为人工构造的理论”创造人工构造来代替研究。这个理论基于这样一条原则:无论X是什么,要理解X,就必须以人工对其进行再现。如果你的理论不好,人工构造就无法造出来。如果你能造出机器人,就说明你的研究成功了。从根本上说,这是把研究和实践统一了。研究就是实践,实践就是研究。这个过程除了可以克服前面所说的人文学科问题,还能把许多诸如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政治学、语言学、经济学、文史哲等整合在一起,打破目前各类学科机械分割的局面。

帕里西认为,目前的机器人或者人工智能与人的区别在于,人的思维中包含了动机与认知两种模式。人的任何行为都有动机,比如为了吃喝与生存、为了安全与繁殖、为了荣誉与立项等。而现在有的机器人只有认知,无所谓动机,因为它的目的是由人设定的。机器人只是工具,为了满足人的特定需要而存在。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206A1CPP1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