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你最近一次在网上搜索一则热门新闻话题、最喜爱球队的最新消息,或是新鲜出炉的名人八卦,为什么搜到的图片和链接既不包含少儿不宜的内容,也不是完全随机的结果?我们常常以为,现代生活被大数据和算法深深裹挟,我们获得的服务依靠着技术的魔力,但这样的“自动化”真的是AI独立完成的吗?
全球数十亿人每天浏览网站内容、使用搜索引擎、发布推文和帖子、享受移动应用程序的服务的背后,有大量的国际工人在默默劳动着。他们主要是自由职业者和临时工,而不是全职的或按小时计酬的工人。这些劳动力往往被隐藏起来,身处不透明的雇佣世界中。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联合出版的《销声匿迹:数字化工作的真正未来》一书揭示了一个概念:“幽灵工作”(ghost work)。这是第一本阐明幽灵工作如何构建人工智能的书,也是第一本讲述从事幽灵工作工人生活的书,关于这些看不见的工人在新型经济体中的经历,该书提供了密切而细致的视角,叙述富有层次且最终充满希望。
《销声匿迹》基于一项为期五年的研究,两位作者对来自美国和印度的工人做了200多次采访,收集了成千上万份调查问卷;研究了四种提供不同的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幽灵工作平台,进行了几十个行为实验和社交网络分析。他们也对按需劳工市场的其他关键参与者进行了独特的研究,包括把平台转变为生意的人,以及在平台上雇用工人的人。
书中采访到的工人包括一些受过大学教育的全职父母,他们为了不无聊而参与平台工作;也有出生在美国的大学生,为了攒钱办婚礼或支持弟弟妹妹的学位而每周工作50个小时;还有残疾人和退休职员,他们都在寻找其他就业途径或赚取额外收入来填补他们的社保支票;还见到一些工程师和企业家,他们创办、设计和搭建了幽灵工作平台。这样的工人们的故事让我们意识到,从事幽灵工作与我们的朋友、家人通过自由写作、研究、开发软件或兼职教学谋生没什么区别,但往往是脆弱且没有安全感的。
面对“算法的残酷”和如此的就业前景,作者在书中竭力主张,工人们应该记住自己“不是这台机器上坏掉的齿轮。……你可以用你的经验教会我们如何使工作的未来更有尊严和更加人性化”。与此同时,致力于自动化的私营企业则不能忽视工资以外的、激励人们工作的因素,不能消除工人从工作生活中获得意义的愿望。除了呼吁,该书还为希望拥有高效劳动力的科技企业家、正在建设未来劳工平台的工程师,以及负责塑造这一新商业格局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经验教训。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
编辑/贺梦禹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