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有哪些表现?网络消费领域算法不公,对消费者权益有哪些侵害?记者8日从中国消费者协会了解到,网络消费领域算法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结果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和消费行为,消费者应提高警惕。
有些经营者利用算法进行价格歧视。对新老用户制订不同价格,老用户反而比新用户价格更贵;对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制订不同价格,这种算法造成选择性目标伤害。
部分平台和平台经营者为了获得好评,运用刷单等方式,编造虚假高分评价,或者隐匿中、差评,使真实评价无法全部显现。这类虚假评价不仅破坏了商家之间的公平竞争,也对消费者购买决策产生了误导。
平台经营者制定各类排名榜,宣称给予消费者好评与销量,对各行业或商品类别进行排序,引导消费者选择。究竟具体如何计算得出的,并不清晰。有的混淆竞价排名和自然排名,左右消费者决策。
部分线上经营者开展有奖销售,抽奖兑换,虽然明示了中奖或者掉落的概率,但是算法程序不透明,实际概率情况让人质疑,屡遭消费者诟病。
一些平台利用所处的优势地位通过算法在流量分配、搜索排名等方面设置障碍和限制,控制平台内商家开展交易,影响公平竞争和消费者选择。
中消协秘书长朱剑桥表示,常见的网络消费领域算法应用问题,潜移默化影响着消费者的决策,消费者以个体力量难以抗衡,如果无视这些现象,任其继续发展,一方面不利于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另一方面使消费者弱势地位更加显著。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对网络消费领域算法的研究和规制,促进其合理应用,有效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记者 赵文君)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