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进入5G时代,智能座舱在智能汽车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且已经成为主机厂提供差异化服务的必争之地。
近几年,汽车厂商越来越重视智能座舱的打造,在车内配置上,一些智能化的设备开始普及,传统后视镜变成了流媒体后视镜,AR HUD抬头显示也开始出现……
智能座舱是集全液晶仪表、车载信息娱乐系统、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空间。未来,智能座舱产品将围绕人车关系的用户体验和服务,实现数据的打通和数字化的服务。
9月9日,在2020(第十一届)高工智能汽车开发者大会上,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发布了《2020上半年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报告》。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根据新车上险量数据统计显示,1-6月数字化智能座舱功能平均渗透率提升至33.11%,相比去年(23.95%)提升了接近10个百分点。
而从新车搭载量来看,今年上半年数字化智能座舱功能平均搭载量增速为45.38%,跑赢车市,而今年上半年新车上险量同比下滑了26.79%。
接下来,主机厂将围绕智能互联推出更多的智能座舱产品,与此同时智能座舱产品的渗透率也会大幅提升。
机会在哪?
如今,汽车驾驶舱正在从传统功能化座舱向全数字化智能座舱升级。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将整个数字化智能座舱的功能级别进行了重新定义,其中L0级包含液晶仪表或中控多媒体、基础语音交互及导航等,对外界环境无法感知。
今年上半年搭载L0级功能车辆有423.23万辆,渗透率达到56.32%,相比2019年提升了20.54%。
L1级包含全尺寸液晶仪表+中控大屏、智能语音交互及车联网等功能,智能座舱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具备智能化、网联化等功能,今年上半年的渗透率为12.22%。
L2级则在L1级的基础上,增加了仪表/中控集成ECU、多屏(A柱盲区、流媒体后视镜、W-HUD)互动、远程控制等等功能,今年上半年的渗透率为5.65%,去年同期是0.89%。
L3级则在L2级的功能基础上,增加了视觉DMS、AR-HUD、集成座舱域、5G/V2X等等功能,目前市场渗透率仅有0.36%。
总体来看,当前整个智能座舱市场还处于初期的爬坡阶段,L0级、L1级功能开始迅速普及,同时也是L2级、甚至是L3级功能的导入期。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统计,2020年上半年中国智能座舱产品(数字仪表、中控多媒体、GPS导航、语音、车联网、OTA、流媒体后视镜、HUD)的渗透率分别是15.61%、69.82%、49.05%、60.79%、45.05%、20.54%、0.67%、3.39%。
其中,中控多媒体和语音的渗透率均超过了50%,流媒体后视镜、HUD等功能等渗透率还有待提升。
而从新车搭载量增速来看,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数字化智能座舱功能平均搭载量增速为45.38%,其中OTA搭载率增速最高,达到116.12%;其次是数字仪表,增速达到100%。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认为,随着5G技术的逐步商用落地,未来主机厂将推出搭载更多智能座舱产品的新车型,届时智能座舱产品的渗透率还会加速提升。
崛起的中国厂商
由于未来智能座舱系统将变得更加复杂,不仅需要芯片解决方案,也需要相应的算法支持。近几年国内智能座舱相关企业一直在加大对座舱域控制器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布局。
现阶段,国内智能座舱供应链开始崛起。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统计,导航地图、语音、车链(TBOX、通信模组)、OTA等产品的国产化占比最高,超过了50%。
但是在一些核心芯片、HUD等国产化的占比还很低,还需要实现国产化崛起。其中,仪表、中控等核心芯片90%以上仍然依赖国外进口。
不过,近年来一些国产芯片厂商已经进入前装量产梯队,无论是规格性能还是代表产品可靠性、稳定性的车规级也已经突破。
未来,汽车电子硬件将由分散走向集中,汽车ECU供应商的数量将大幅减少,随之域控制器变得愈加重要。
比如,芯驰科技也已经正式发布了X9(智能座舱芯片)、G9(中央网关芯片)、V9(自动驾驶芯片)三大系列汽车芯片产品,提供了针对汽车智能出行的协同一体化解决方案。
芯驰科技发布的三款产品均是域控级别的大型SOC芯片,针对未来汽车三个最重要的计算平台,可实现单颗芯片替代多个传统的ECU,支持QNX、 Linux、Android等多种车载OS,也可以支持AutoSAR,能充分满足客户对产品进行灵活适配的需求。
目前,芯驰科技目前已经与多家OEM和Tier1进行战略合作,今年下半年将实现小批量测试,预计明年产品可以正式上车。
以座舱系统为例,此前需要多个ECU实现中控娱乐、仪表等一系列功能,现在只需要使用一个域控制器便可以实现。
简单的来说,“一芯多屏技术”是未来主要发展趋势,采用一颗芯片支持仪表、中控、副驾及后座娱乐等多个过去独立的子系统,不仅解决了多系统多硬件的高成本问题,同时也提升了用户体验。
《高工智能汽车》了解到,在域控制器的布局方面,国内外厂商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是国内企业破局的重要机会。
相信未来,国内将有更多的智能座舱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