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高级工作不够多,程序员的成长在资本家眼里就不是一项优势,而是成本负担。就会直接导致内卷。
正常的人情况是,有容易写的程序,也有难写的程序。程序员慢慢积累到能力的巅峰之后退休了,下面的人就得补上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
现在的情况是,全部都在调参数涂app画网页抄手游,高中生都能做。你干了十年二十年积累的经验还不如年轻人多加点班,你不仅薪水要求高,体力还下降了,还有什么用?
甚至不用未来,就现在,从加班文化(例如996,“狼性”)看,程序员早已是一个高度内卷化的职业。
例如,在某个研发团队中,最早的时候,所有的程序员都不加班。在8小时工作时间里,大家有序竞争,谁想脱颖而出,谁就提高工作效率,在创意上下功夫。
也就是说,在加班还没有成为“文化”的时候,程序员之间的竞争只能是智力,而不是体力。同时,老板在分配工资的时候,参考的标准也是效率和创意,因为大家都不加班。
假设这个团队有10个程序员,老板每月愿意支付的工资为10万元。因为原来大家都不加班,老板在分配这10万块的时候,参考的标准也只能是效率和创意。
但是,突然有一天,某个程序员为了在竞争中赢得先机,开始主动加班。那么,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这个首先加班的程序员就会暂时呈现出更好的业绩(或者说姿态)。之后,老板再分配同样的10万块工资的时候,自然会向这个首先加班的程序员倾斜。
但是,这里有关键的一点,对老板来说,他的总支出并没有增加,还是原来的10万块钱,只是在内部调整了分配比例,向首先加班的程序员倾斜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其他的程序员如果想保持收入,或者只是保住工作,则只能跟进加班。但是不久,当团队中所有的程序员都开始跟进加班后,加班本身就不再具有竞争力,而成了标配。
此时,那些不愿加班的人,想要回归效率和创意的程序员反而成了另类。这样的人,无论水平高低,因为“态度”有问题,在一个以加班为“文化”的团队中是没法生存的。
最后,我们再回过来看老板。无论大家是否加班,老板在支付的工资的时候,总的金额还是10万块钱,还是在这个10个人之间。而现在,因为所有的程序员都开始加班了,劳动时间已经体现不出差异,老板在分配这10万块的时候,最终还得参考效率和创意。
所以大家看,转了一圈,到最后,从每个程序员分配到的钱看,谁也没有增加,又回到了加班没有形成“文化”之前。但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对程序员来说,到手的钱没有增加,但却付出了成倍于原来的劳动。
而整个过程中,真正的赢家只有老板,因为他付出同样的钱,却买来了更多的劳动。输家是劳动者,因为大家的收入没有变化,但却付出了更多的劳动。
因此,从整个程序员团队的收益看,程序员们之间基于加班的竞争,就是一个零和游戏,是一个典型的内圈化竞争。
而且,这还不是最可悲的。
加班“文化”的背后,不仅是让恶化了程序员的劳动环境。从长期看,还直接缩短了程序员的职业寿命,使中年危机成为程序员无法逃避的宿命。
道理非常简单,在高强度的劳动下(例如996),技能和创意最终都变得没有意义。因为,随着年龄增加(不用太大,34岁),高强度的劳动会直接摧毁人的健康,即使你愿意“向死而生”,人家也不会给你机会。
所以你看,从第一个加班的程序员开始,到加班成为文化,程序员们亲手摧毁了自己的劳动环境,了结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这个过程放大到整个行业依然成立。
最早的时候,行业中所有的企业都不加班,大家展开良性的,基于科技和创意的有序竞争。同时,行业中所有劳动者都能兼顾家庭和工作,整个行业充满了温和幸福的氛围。
但是,有一天某个企业突然开始提倡所谓的“加班文化”,首先开始加班。那么,在一段时间里,在行业竞争中,这个企业就会赢得暂时的竞争的优势。
但很快,行业中的其他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生存下来,也开始学习“加班文化”,也开始加班。这样,整个行业的竞争又回到了之前。任何一家企业,要想在行业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还得靠科技和创意。
也就说,转了一大圈,企业的竞争格局并没有变,却整蛊出了一个所谓的“加班文化”、“996福报”。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