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 4702 字,阅读时长约 13 分钟
·本文来源:亚当斯密经济学
监管是监管不出好的金融。有时候不恰当的、落后的监管本身就是巨大的风险。
——马云
作 者|刘胜军
互联网金融的勃兴与急速坠落,是过去十年中国金融业发生的最大事件。短短几年间,“互联网金融”从“创新”的代名词变成“风险”的近义词,起落之快,令人咂舌。
如何看待这场轰轰烈烈的金融创新实验?
最近,周小川与马云分别在不同场合谈及这一话题,堪称“隔空交锋”。
其实,创新没有错,监管也没有错,关键是两者关系如何实现动态平衡,这是一个世界级难题。
我们先听听周小川的观点。
1
不能以“革命”的名义否定监管
7 月 1 日周小川在上海的学术会议中,系统发表了他对互联网金融的看法,要点概括如下:
要警惕有人以革命的名义阻碍监管
• 虽然任何系统都会过时并被更新换代,但也存在一些人对现状毫无了解而妄评革新的。新技术、新系统肯定有潜力、有机会去更新旧系统,也应注重稳健、有序,不必过于着急。
• 对新技术要敏锐,总体上支持、有所宽容;但同时也要有所警惕,防止出系统性风险。不要轻易相信一些供给方的宣传。有人鼓吹颠覆性技术、革命性技术,你要是反对他,你就是“反革命”。这么做有时只是为了卖自己的产品,有时也是要排斥、打击竞争对手;当切实加强监管时,还可能打舆论战。
央行的作用必须维护和保障
• 个别 BigTech 巨头可能会想,凭什么央行可以发行货币、制定基础利率?我是不是也可以?须知,尽管各国央行的历史与现状各有不同,其目标和使命大致可描述为维护币值稳定和价格稳定、缓解经济与就业的周期波动、防止非专业和短期动机的行政干预,以及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并以稳定谋福祉等,其人员与组织构成对其使命予以支撑,并有立法保障,这也是近代文明的一个重要产物。至少目前来说,这与商业机构的目标和使命相距甚远,尚难相信轻易冲击这一文明能有好结果。
• 出现一个新科技,如果原来的调控传导渠道被完全冲破,无法工作并实现目标,但又没有新的调控系统,这时候可能就会出大问题。
互联网巨头的动机很复杂
• 新的数字货币或数字资产供应方应回答他们对消费者保护、投资者保护有什么样的承诺和措施?这也涉及其自身业务的动机。另外,他们打算如何运用、加工所获得的大数据?消费者是否知情?是否有拒绝或删除权?
• 正确的动机是靠新技术实现效率和竞争力,而走偏的动机可能是瞄准客户的钱包,想吃利差,甚至是自融等。另有一类是通过资本市场运作迅速致富。刚才提到有的 BigTech 希望赢者通吃,中等一点的、哪怕是小的FinTech,也容易做Unicorn(独角兽)的梦,想上市后套现了事,剩下的事就没人管了。但也许没想到还没到上市环节就开始崩盘,留下一地鸡毛。所以,监管者关注其动机很重要。这不光在 FinTech 领域,在很多领域也都如此,我多次讲到可以读一读关于Elisabeth Holme的案例。金融政策有一定的空间去设立,运用激励政策,比如资金托管、是否付息等规则,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去设立正向激励机制,鼓励正确动机下的行为,谨防给不良动机提供鼓励。
“中国大妈”容易被忽悠
• 大家都知道,中国老百姓的赌性还是比较强。观察下来,各种非法集资、诈骗性集资以及赌场的哄骗对象都是中国人比较多。如果很容易在中国形成特别突发性的投机或者欺诈并损害消费者,那就必须要审慎。所以,对于一些试验性的产品,我们还是希望在比较成熟的市场,或者在比较小的国家去试验,成功以后,我们再引进也不晚。
警惕互联网巨头“赢家通吃”
• 现在有说法是,BigTech(大型科技公司)能以零成本提供支付交易服务,BigTech 会尽可能扩大客户源,甚至还发奖金、奖品,以补贴吸引客户、扩大流量,想方设法做到“赢者通吃”。人们担心 BigTech 有条件可以运用交叉补贴和资本市场融资去补贴成本。而金融服务业希望看到真实、可持续的竞争力,而不是扭曲的场面,更不希望压制到未来有潜力的更新技术。如果一开始就拼客户数量,以占领市场,力争做到赢者通吃,这时候它就有可能会妨碍下一步的公平竞争。
• 要警惕寡头垄断。BigTech 希望在政策上获得支持,而政治家需要这些机构提供选票支持,容易形成一种特殊关系。
分清“李鬼”和“李逵”
• 传统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不够,如成本较高、难以服务到最边远基层。现在用 FinTech 有可能更好地为穷人,为边远地区,为小额交易服务。但是要仔细甄别,确保真实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因为有的人是打着这种旗号干别的事,前几年国内出现了大量 P2P 平台,现在大面积崩塌,至少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滥用了普惠金融的说法,忽悠了决策者和监管者。监管者为了不阻碍技术发展,就回避了自己责任,说只要没申请牌照就不归我管,监管机构只监管发牌照的机构,不是我发牌照的机构,就不管,这样就避免了跟科技类企业,跟这些平台的冲突。
•但这些P2P实际上是影子银行,一旦大面积出事,还得负责。二是不切实际地假设每个人可以自己审查客户信息。有人鼓吹,有互联网和交易平台后,每个人都可以出借自己富余的钱,自己去审查客户信息,从而决定给谁贷款。为此可以说银行就没有存在必要了。但是真正做下来以后发现,没有多少人自己辛辛苦苦去看借款人、小微企业信息,个人往往也没有足够的行业知识和财务知识,很少有人这样做。结果是,P2P公司几乎百分之百搞资金池,形成影子银行。三是完全依靠大数据和征信系统也是过于理想化。有人宣称,个人虽没有那么多财务知识、行业知识和对小微企业的详细了解,但如果可以依靠大数据和征信系统的话,那么 P2P 应该就安全可靠了。实际上,这也是过于理想化。这让人想起过去的中央计划经济,强调中央可以获取所有信息,通过精密计算,就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实际上是一种幻想。即使现在有大数据,是不是有充分征信信息及处理能力去配置各项贷款,也是高度存疑的。总之,要观察动机,以便切实支持那些真实搞普惠金融的创新。
这是迄今为止对“互联网金融”热潮最具深度与高度的反思。笔者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 万变不离其宗。对于眼花缭乱的创新,一定要看透真实的商业逻辑,不被新概念忽悠。
• 金融是特殊领域,必须实行“持牌经营”。
• 任何行业都必须有合理的“竞争规则”,否则注定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
• 创新者与垄断者会不断转化,昨天的颠覆者可能成为今天的垄断者。
几年前提出“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的马云,会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2
落后的监管本身就是巨大的风险
8 月 26 日马云在重庆“2019 智博会开幕式暨大数据智能化高峰会”,以“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联合主席”身份谈及互联网金融,从内容上看,似乎是在回应周小川提出的一些问题。马云的观点,概括如下:
互联网巨头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 美国是一个车轮上的国家,中国应该、也有机会成为一个互联网上的国家,互联网在欧洲和美国发明,但是在中国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今天中国的数字经济有这样的发展,有了 BAT 这样规模的企业,我认为这是和中国经济在过去二十年的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体量是相吻合的。
•现在有人说中国互联网巨头,担心中国的企业做得越大,我个人觉得BAT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中国这样的国家应该有几十家这样大的企业。很多人担心创新企业、市场企业做大,中国现在的互联网公司是靠创新、靠市场做起来的,我们不应该害怕创新企业变成巨头,我们应该担心的是巨头不创新。
互联网金融是伟大创举
• 这几个的改变,让中国的发展加速,但是今天中国的金融并没有完全的流动起来,依然是几家大的银行。但是这些大的银行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担当了巨大的责任,发挥了金融的作用,它们更像是血液的主动脉,但是中国的金融缺乏毛细血管,我们缺乏金融的生态系统,光靠水库是很难灌溉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它需要湖泊、需要长江,需要各种各样的沼泽地。
• 我们必须找出一个适应二十一世纪金融的一种金融体系,互联网金融就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创举。互联网金融这两个字是很多年以前,我在上海提出来的,我个人认为经过这么多年的探求,我认为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最大的区别,就是它能够服务更多的中小企业,它能够帮助更多的个人获得金融,它就像滴灌技术一样,能够帮助很多小的、个人的小企业能够生存和成长。
P2P 不是互联网金融
• 大家讲 P2P,P2P从第一天起,它就不是互联网金融,它是一个有了网页的非法集资产业,我们不能把问题就觉得全部怪罪在互联网金融上,当然互联网金融需要提升的地方还是很多。
互联网金融并非高风险
•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最大的差别、区别或者优势,在于它风险极低、效率极高,其实大家老是担心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并没有那么大的风险。什么叫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需要以数据为基础的技术体系,以数据为基础的风控体系,它需要有强大的数据。
落后的监管本身就是巨大的风险
• 另外我想技术是发展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金融也一样,监管是监管不出好的金融,不是说发展一定会带来风险,监管就没有风险。有时候不恰当的、落后的监管本身就是巨大的风险。
• 现在很多政府都在设立数据局,数据产业的发展,它不是靠数据局的工作,它是每一个部门的工作。我们最担心的是数据局未来也变成了监管局,数据局应该是发展局。
• 讲一个例子,二十多年以前,我在杭州,杭州的女装发展得非常好,为了鼓励它发展得更好,杭州成立了女装办,结果还派来了一个副市长当头,本来好好的女装,从那一刻开始就变成了没有杭州女装,因为它需要协同、需要讨论。本来是市场的行为,后来变成了政府的行为。
• 我也希望要严防“文件过多、政策过少”,我们现在出了大量文件,但是真正的政策没有,文件和政策是有区别的,文件是不许干嘛、严禁干嘛、不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而政策是要有上下联动的,文件往往禁止这样、不许那样、要求这样,政策应该是激发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努力,鼓励新生事物的发展。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精髓
• 我们讲得特别多的是实体经济,确实我们国家要实体经济,但是实体经济的定义一定要清楚,实体经济是指先进的制造业加上现代服务业,未来的制造业将不会是就业的主导,未来的现代服务业会是就业的主导。现代服务业中的精髓、现代服务业中间最重要的是金融的发展。
•我们强调实体的时候,千万不要灭掉金融,我们过去不是金融不好,是金融没有做好,我难以想象实体会离开数字经济、离开虚拟经济,我们必须让虚拟经济、金融经济真正做到安全、健康的发展。所以未来的三十年是智能的时代,无论监管、无论政策,我们需要在 Smart Time 的时候,需要有 Smart 的 Policy,需要有智慧的政策。当然所有 Smart 的 Business,都必须要 Smart Business 的责任,不担当责任,谁也不可能做大,我相信大企业、大的创新必须是为了解决社会的问题、解决未来的问题。
笔者总结一下马云演讲的要点:
• 互联网金融是伟大的时代创举
• P2P 不是互联网金融,更不能代表互联网金融
• 因为有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其实风险更低
• 金融也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精髓,不能否定
• 互联网巨头大不是问题,关键是能不能创新
• 落后的监管本身就是巨大的风险
3
我们需要理性和艺术
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这是规律。
市场总是呼吁更多的自由,政府总是警惕潜在的风险。
我们不能因为风险就不创新,那是因噎废食;我们也不能一味创新而忽视监管,那是欲速不达。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这个怪圈如何突破?
创新与监管之间,是博弈,更是艺术。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