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在顺德均安文旅新闻发布会暨非遗品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人们仿佛又回忆起昔日下南洋的自梳女回乡“摆七姐”的热闹场景。如今,七夕节日不只是展示精巧手工艺的民俗节日,还成为社区活化改造和青年社交的特色日子,从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包括喜饼、伦教糕等非遗产品和品牌也借机寻找和民俗节日融合的机会,打造文创产品。实际上,佛山作为广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各种乡土民俗不胜枚举,内容异常丰富多彩。众多民俗热之后,佛山如何留下一些真正的文化IP,值得思索。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的场所、人群都在发生改变。尤其在科技的驱动下,年轻一代追求更高性价比的消费体验。文化IP的确能够从设计端入手,提升消费产品的辨识度,提升人们的消费体验。因此,佛山这样一座民俗文化的“富矿”,恰好遇到了创新发展的机遇。
那么,应移动互联时代的需要,文化IP除了要拥有土生土长的“基因”,关键要有互动性。这决定了文化IP价值变现的能力。简而言之,一个文化IP要有活力,要有新的内容,才会植入到不同行业的产品中去,带动新消费热点。
打造文化IP的背后,其实触及的是传统文化如何发扬光大的老话题。以功夫文化为例,其传承与发扬不可单一地依赖于传统武术行业的载体与平台,其内容也不一定只围绕着武术技术、理念本身的传播而展开。一些本地非遗传承者已经意识到,只有不同行业的融合,才能为传统文化自身的“点亮”提供持续的动力。
特别对制造业大市佛山来说,脱离制造业的语境,只从“文化+旅游”的角度去打造文化IP是不够的。就制造业自身而言,产业价值链上融入文化IP,能够提升附加值,打造品牌竞争力。无论从设计环节还是从营销环节,文化IP能够根据消费人群的个性需求,改进产品外观,塑造品牌形象,并在线上线下形成精准迅速的传播。一旦抓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会,我们会发现,文化IP能够找到强大的产品载体。文化IP在重塑产品功能、外观的同时,甚至还可以引入新的消费场景,创造更丰富的消费乐趣。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博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