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律标准来衡量双方的权利与责任边界,才不会出现损害企业运行的员工自由,以及肆意侵犯员工隐私的企业行为。
对于如今的90后甚至即将登上职场的00后而言,对于个性化的追求特征日益凸显,而一旦进入职场,往往要面对来自企业的各种规定。
最近,据新闻报道,一家媒体公司的员工爆料称,公司出台了系列“奇葩规定”,如:员工朋友圈不能屏蔽同事,违者罚款100元;邮箱未按公司规定签名罚钱,迟到或者请假都要扣钱。公司行政称,这都是按照公司员工手册操作的,员工必须遵守。尽管,不少网友参与了吐槽,话题#朋友圈屏蔽同事罚款100元#也登上热搜榜。
图源 梨视频报道截图
如今,微信几乎成为所有社交乃至工作、生活的线上信息交流入口。可能每个使用微信的人都会对“微信好友”进行分群、贴标签,包括朋友圈展示、发布内容等,往往只对某一类好友公开,对另一类“微信好友”则只提供朋友圈三天可见乃至彻底屏蔽的权限。
这显然与微信在社交、工作、生活中的“负荷”过重有关。其实,作为一家企业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比如让员工都用企业微信功能办公。如果使用个人微信办公并作出“朋友圈全公开”之类的要求,难免让人猜测解释公司的意图,或许是希望深度介入员工的日常,了解他们工作之外的生活圈,从而推动一体化管理。比如上司可以了解员工是否在朋友圈吐槽公司、是否按规定转发公司各种宣传信息等。
如果是这样,那就干涉了员工的自由私权。工作归工作,生活归生活,同事是办公8小时以内的职业合作伙伴,是否要在私下生活中紧密联系,不该由公司决定。即使这家企业的员工都按此执行,最终结果也很可能是员工以后集体在朋友圈“潜水”,或者干脆另外注册一个面向亲朋好友的微信号。
前述报道中,员工还爆料了“邮箱未按公司规定签名罚钱”,这一点,笔者倒认为具有一定合理性。公司邮箱是用于日常工作对接,出于公司对工作流程的高效推进,规范化签名有其作用。“迟到要罚钱”也属于正常管理流程,至于“请假要罚钱”,由于爆料人并未说明究竟是部分请假被罚,还是所有请假都会被罚,所以很难说清合理与否。
当然,员工反馈的“加班没有加班工资”现象,则属于企业违背劳动法相关规定,员工可以向劳动部门举报。
围绕“奇葩规定”的话题引起广泛讨论,可见员工个性化发展与公司“范式”管理之间的矛盾是普遍现象。每家公司都有不同的情况,管理层对于员工的管理口径不一也是正常现象。但员工个性与企业规定之间,应遵循法律所界定的权责边界。
比如法律要求企业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其中关于上下班、纪律等会有相关条款,只要没有违背法律法规,员工一旦签署了合同就应执行。至于企业要求员工朋友圈不得屏蔽同事,这属于非合理规定,员工可以拒绝,企业也不应当因此对员工进行处罚。如果企业滥罚权利,员工则可依法维权投诉。
员工需要自由,企业需要管理秩序,矛盾产生不可避免,而唯有以法律标准来衡量双方的权利与责任边界,才不会出现损害企业运行的员工自由和肆意侵犯员工隐私的企业行为,确保双方都能依法保障自己的权益,让此类争议获得妥善解决。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毕舸
编辑 赵瑜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