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宗小宁
最近,23岁的重庆小伙张鹏很郁闷——自己莫名其妙被客户投诉,理由是对顾客太傲娇。这让张鹏觉得很委屈。事件的起因是张鹏作为销售人员,在和客户微信沟通的过程中使用了“微笑”的表情符号,所以招致客户的不满与投诉。
对此,网友表示“这个表情一般默认为脸上笑嘻嘻,心里……”、“我也讨厌这种阴阳怪气的表情~有话好好讲!”,还有网友说“陌生人发给我我就直接删好友了”。
社交软件的兴起催生了现代互联网交际中的“表情文化”。技术上,除了文字、语音、视频等媒介,表情成为了在线沟通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功能。生活中,表情符号能否正确使用却考验着每一个职场男女。
表情赢得人们喜爱背后的原因是非常简单的:一个表情背后承载的信息量有时候等同于一句话的内容,所以它是简单、明快的。同时,表情的运用拉近了网络社交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是朋友、同事、亲人哪种关系,一个简单的表情让沟通时的文字不再冷冰冰,见表情如见其人。
表情创立之初是针对每一种情绪,都有一个独立的表情。理论上讲,表情的选择和应用非常简单。然而,现实生活中某些特定的表情符号却因为用法的多样和神情的模棱两可而传达着不同的意思,有些甚至是负面的。
比如一个再见的表情背后有着“友尽”、“我不想继续说下了去”的意思。一个微笑的表情背后也有着“呵呵”、“无语”的意思。这些负面的含义有的时候甚至超过了其本来含义,而成为约定俗成的表达内涵。
在这则新闻中,张鹏使用微笑的表情本身也许没有恶意,但是表情背后的负面意思却引发了顾客理解上的偏差,进而遭到投诉。
其实,对于互联网社交已经习以为常的我们,逐渐意识到“网络社交礼仪”的重要性。表情的选用,文字的斟酌都是我们对网络社交关系小心翼翼的维护。
所以,表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文化上的焦虑。过度依赖网络社交的生活方式让使用表情变得负担满满。
一个简单的传词达意可能要因为结尾选择什么表情好而思考过度;一句简单的“多喝热水”也许会因为没有表情而让人感受不到“诚意”;一个“微笑”表情的错用也许就会被“炒鱿鱼”……我们遵守着“社交礼仪”,同时又为其所累。
其实,表情的背后也许真的没有你想的那么多含义,也许就是长辈对你的问候,领导对你的肯定,朋友对你的祝福。
因此,与其花半小时的时间纠结“我究竟是发‘捂脸’的表情好呢,还是发‘愉快’的表情好“,不如珍惜面前的社交场域。面对面的沟通才能得到对方言语上的回复和肢体语言的回馈。这样的回馈不仅高效,还真实。
毕竟,和一个表情比起来,我们更加渴望看到你真正的表情。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