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都说了日产一文,不可能鸽的

是初稿,是大作业,不准抄袭不准借鉴不然到时候被查出来都要gg

接受批评!

物质生产的自动化与商品生产和资本价值增殖之间的关系

班级:精61 姓名:林逸晗 学号:2016010766

摘要:物质生产和产品生产的自动化是不可阻挡的主流,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人力工厂似乎在不断减少。在生产自动化的过程中,马克思的价值规律也开始收到西方思想家的质疑,例如提出资本自我增殖,自动化生产中不存在剥削等等观点。本文就将针对这些质疑,依照马克思的思想,在全球化背景下,证明自动化过程中剥削依然存在。此外,本文还将粗浅地探讨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在价值规律之中的地位。

关键词:自动化生产、剩余价值规律、超额剩余价值、经济全球化、人工智能。

理论与概念

为了限定探讨范围,应将探讨的名词依马克思的精神作出定义。

首先是“自动化”。自动化(Automation)是指机器设备、系统或过程在没有人或较少人的直接参与下,按照人的要求,实现预期的目标的过程。自动化的进程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至今未断,世界真正开始大规模自动化的里程碑应当是20世纪20年代电子管反馈放大器的诞生。

其次为“价值增殖”,马克思指出:“如果我们现在把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比较一下,就会知道,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21页)这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具体来说,就是工资恰好等同于工人创造的新价值。因此,价值增殖可以理解为“价值总量的增长”,是资本家对于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又或言:“增殖就是剥削,剥削就是增殖。”

此外还要探讨“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产品,马克思说:“商品既有使用价值,又没有使用价值。”“在这里,所以要生产使用价值,是因为而且只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即是说,商品本质是人生产的物质,应当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在交换过程中,当我们需要其交换价值的时候,就失去了其使用价值。在我们探讨生产的问题之时,区分其生产的是“物品”还是“商品”是十分重要的。而无论是交换价值还是使用价值,都是建立在价值——唯一来源于人类的活劳动上的,在分析自动化机器生产时绝不能忽略这一点。

逐步自动化过程中的生产和资本价值增殖

生产的自动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否能达到最后的全面自动化大生产,还是一个未知数,因此讨论还未全面普及的阶段是很有必要的。不失一般性的,我们的模型建立在一个未完全达到全自动化生产水平,有资本家,也有各类维护机器操作机器的工人,自动化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工厂上。首先解释一下为什么如此建模:首先整个社会的资源分布本就是不均的,这就造成了社会上各个工厂的发展不均,必定会有先达到更高自动化程度的工厂,能带来更多的价值增殖(也是资本家的追求目标的表现),也因此才存在着商品交易。因而,如此建模更能看出其中的矛盾的本质。

首先分析一些西方学者的观点,如“资本自我增殖”、“机器人能创造剩余价值”。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本是不可能自己增殖的,因为资本的增殖代表着新的价值的创造,这一定需要新的“活劳动”的加入。很明确的,自动化机器仍然是机器,是不变资本,在“未全面自动化”的语境下代替不了人的劳动。马克思说: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资本的所有者凭借对生产条件的占有,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关系。”显然的,如果不存在工人,资本家是没有剩余价值的来源的,也就无法实现扩大再生产,资本家无法存活,资本主义就只能崩溃。

可能会有人以现实社会中的“全自动生产”流水线一类的生产方式来批驳类似观点,但实际上,这种生产方式依然是将“活劳动”转移到商品中去,成为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分析这种生产方式之中商品的价值之源,既可以找到由流水线机器磨损转移到商品中的和生产原材料、能源一类的不变资本,也可以找到工人搬运原材料、维修机器、操作机器的那一类“活劳动”这类“可变资本“。可变资本在生产中不仅再生产出自身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还生产出一个额外的价值——剩余价值(m) ,使价值发生增大的变化。也许会有人问“为何不使用自动化搬运机器、自动维修机器和自动管理的计算核心?”来质疑,但是往更远处看,又能找到操纵、维护这一系列更复杂的机器的工人,这个循环若推到无限,就是“理想的自动化大生产”(这一点将在下一章详细论述),一旦这个循环不至于无限,那么就会有可变资本的参与,那么就一定有活劳动融入最终的商品。也许会有人问:“这样,循环得越多,在单位时间中能产出更多的劳动,岂不是和“单位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不变”自相矛盾?”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不管生产发生了什么变化 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在这里,我们应当明确,马克思的语境是在“既定的技术条件和劳动条件下的”,也是在区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情况下的,同时当技术手段加入,就应该考虑“复杂劳动”的概念——“正是由于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 因此 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21页)

但是很多情况下,这都不能很完美地解释剩余价值的来源,这是因为所谓的“自动化生产”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生产过程,在“复杂劳动”所不能解释的剩余价值来源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其他生产力较低的工厂。也就是说“产生剩余价值”和“分配剩余价值”之间应该是相互独立的。

尽管这些工厂之间并不存在着生产的关系,但是这些工厂之间却能构建出剥削的关系。这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之下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自动化工厂跨越国界剥削了发展中国家的工厂里的工人”,例如装配工厂,一个西方先进的装配工厂可能已经达到了高度自动化作业,他们就拥有了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这样他们就获得了本应该属于那些发展中国家的手工装配工厂的利润,如果他们看作一个全球化经济下的生产共同体,那么资本家就完成了间接剥削——在竞争过程中,他们凭借高产出低投入,持续地获得了远超同行平均值的“超额利润”。在全球化语境下,考虑“社会总体剩余价值”这一概念,便明晰了。

因此,使用马克思的观点,利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来分析无人工厂时,理论仍然是自洽的,但是倘若如前文所说,社会迈入了自动化大生产呢?

理想的自动化大生产

首先我们要给自动化大生产下一个定义,它不能有人工参与,也就是机器能够完成对机器的自我更新。它完全不需要人提供生产资料,也就是能够自动从大自然获取所需能源、原料。它能够高度完备地提供人类所需的所有需求,这看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是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之下是有希望的。那么在这种设想下,由应当如何看待呢?

很显然的是,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纺纱机就是纺棉花的工具,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资本是一种社会的生产关系,它是一种历史的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源极度充沛,按需分配的情况下,资本家完全无法获得剩余价值,商品交易也早已不复存在,资本主义定会崩溃。但是实际上,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也只是在满足其个人的欲求,一但情况足够理想,资本家也没有理由再去寻求剩余价值。同时,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这样的生产没有活劳动,同时,生产过程所用的自然力——“这些自然因素没有价值 所以它们进入劳动过程却并不进人价值的形成过程”(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69页》,因此,实际上也并不能产生任何剩余价值。

但是再仔细分析这样的设想,我们会发现它充满了悖论。按照这样的设想,前人的智慧和生产力的积累使得生产关系再次发生质变,几乎做到了“自然资源自动满足人类需求”,不仅仅是有限的自然资源是否真的能满足这样的幻想,更多地,这样的语境下的“人”是否还是“人”,都有待商榷。按照马克斯三个世界的划分,这样的人实际上应当划分至“动物世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在追求意义的路上,其欲求一定是无限的,这不仅仅是物质需求,更代表着人对无穷尽的宇宙的追寻。而这样设想的一个“自动化大生产的社会”,只会让人类社会归于虚无,是毫无意义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这样的自动化大生产在目前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路途上达到是遥遥无期的。首先所谓“全球资本家联合起来”的设想,以一个简单的囚徒困境模型即令其不攻自破。次之,全自动化生产意味着资本主义国家赖以生存的支柱的破灭,国家作为“间接剥削”的主体,是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的,因而在整个自动化的过程中一定是受到越来越大的阻力的。

有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就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著名的科幻电影《i,robot》即讲述了人工智能的“人性”。一旦我们承认了人工智能的人权,是否意味着人和机器的界限变得模糊,人工智能的劳动是否能创造剩余价值一类的问题就值得令人深思。在当下的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下,尤其是类脑计算领域的进步,拥有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人工智能并非不可能。一旦涉及这样的话题,即当探讨人之为何为人,而马克思也仅仅给出了“人不是什么”的指向性定义,这依然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希望人工智能的发展能给哲学带来新的研究灵感。

结语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理论在解释自动化大生产时依然是一个严密、自洽的体系,这样的自动化工厂,其自动工作的部分,只承担起了“价值的转移”而没有产生价值。同样的,我们也得到了全球自动化大生产这样的结局是不可能到达的。因此,在资本主义向着这样的一个目标不断发展的时候,他走向的就是一个灭亡的终点。

本篇文章因为篇幅所限,无法进一步探讨更高级别的技术(人工智能)作用在生产关系之中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但是可以看到的是,马克思主义作为19世纪提出的理论,尽管足够完备,在一些地方依然能够常思常新,也希望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能在新世纪中找到新的发展。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71224G0OC5D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