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2.5千
阅读时间|9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
「初中政治」中的脉络
2
从熟知的口号浅析科技发展的「高度」
3
申论的思路,豁然开朗
关于「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大家都能聊两句,但从中寻找「高度」并不容易。
一
「初中政治」中的脉络
在公务员工作中中,有很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内容,因此申论考试的目的之一,就是测试考生能否把当下热门的问题、事件从更高的高度和更深入的层面去分析。「科技成果的发展和应用」就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
说到当下最热门的「高科技」,自然就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了,大家或多或少地能说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在谈论它的同时,最好从申论考试的要求来思考,更加深入地分析。而此类话题的切入点非常简单,只不过很多考生都忽略掉了,那就是「初中政治」。
关于「初中政治」,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中国从义务教育阶段,就系统地给十三四岁的孩子全面普及世界历史和政治的发展轨迹,而且部分点还特别深入,这种教育体系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未来。
例如「国家机器」这个概念:
国家机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外一个阶级的工具,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专政机关都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例如「剩余价值」这个概念: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这两句话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因为它们都是初中政治的记忆重点。对于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这个知识点是很难理解的,毕竟这句话放在整个人类文明史来说都太深刻,太本质了,然而它们潜移默化地对所有中国的青少年造成了影响。等到这些孩子们长大后,再回想起当时学习的内容,就能够更好、更快速地形成较为完善的三观。
在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国家,绝大多数人别说是在少年教育阶段,就是一辈子都没听过这句话。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其教育体制特别「快乐」,强调「青少年的天性就是爱玩」,这种教育思路一度被很多人推崇,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像中国「初中政治」传授的这些内容,堪称「屠龙之术」,可能普通人一辈子用不到,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只要被传达到、被理解到,就能受益无穷——例如用在申论考试中。
无论是「物联网」还是「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它们的本质早已在「初中政治(也包括部分初中历史)」教材上形成了清晰的脉络,结合最近提出的理论可得到下面的结果: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发展才是硬道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
从熟知的口号浅析科技发展的「高度」
这些大家非常熟悉的口号其实相互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可以说是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外部原因。
之所以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之前「走了十几年弯路」,就是源自对世界外部环境的认识没有到位。
从当今的视角回顾,可发现1953年朝鲜战争、1954年越南抗法战争结束后,虽然随后又有美国入侵越南和对印自卫反击战等局部战争,但中国及其周边地区整上处于一个「战争风险因素较低」的环境中,因此才有了后来的「亚洲四小龙」。因此,在得出了「世界大战近期打不起来」的结论后,当时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非常具有邓爷爷的风格特色,通俗易懂又坚定有力。
在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左右的我们看来,「发展」的重要性似乎不言而喻,似乎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但事实并非如此。在邓爷爷「拨乱反正」的那个时代,中国已经经历了多年的「文革」,人民早已习惯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外部又有苏联入侵阿富汗、两伊战争、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等事件,能从中看出「发展」才是关键是非常难得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同样极为简单有力,这句话现在基本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最核心要点。
这句话现在看来也像喝水一样自然,但大家还是要结合当时的情况,当时并没有形成现在这样全民崇尚科学的氛围(大部分高薪工作对学历都有硬性要求,就是一个现实例子),能看到这一点,也是很不容一定。
「科教兴国战略」贯彻改革开放始终。
不言而喻,这是中国稳步发展的最重要保障,也是把「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发展才是硬道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落到实处的战略。
当年的「中国制造」,如今的「中国创造」「中国智造」,都是「科教兴国战略」开出的硕果。从越南、印度等国家艰难的转型和特朗普「重振美国制造」难以实现可以看出,想要拥有大量优秀的产业工人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即使你想当「世界工厂」也没那么好当,现在中国进行的「产业升级」,对国民科学素质和教育水平的要求更高,这一切都源自于40年前邓爷爷做出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这一判断。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十九大报告的重点,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则对新时代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提出了新的要求。
用通俗的话来说,那就是「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或者说「人类的欲望促进了科技的进步」,例如:
有了手机,就希望手机有更多功能;
可以发短信、当闹钟、接收邮件之后,就希望能上网;有了网络之后,还觉得速度慢;
速度达到3G之后,又希望能做更复杂的事情,比如便捷办公或者玩大型游戏;
终于4G时代解决了上述问题,这时人们仍然不满足,希望能用一部手机解决更多的问题,而「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就站在了这个风口。
——这就是本文提到的,从「初中政治教材」和「时政要闻」来找到的切入点。
三
申论的思路,豁然开朗
申论「提分」的核心,既不在于长篇大论(盲目地追求写的多,写的「格式化」),也不在于夸夸其谈(旁征博引了一大堆,但并没有高度和深度),而在于结合中国实际,站在更高的层面更深入的分析。
如果在申论材料中出现了大量诸如「科技改变生活」「科技加速行业发展」的信息,那么大家一方面可以就事论事,另一方面可以尝试站在更高的高度(上述口号的变迁历程)和更深的层次(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来分析。
回到本文最初的话题,关于「物联网」,大家在分析时就不要仅限于「智能家居」等改善生活的层次,而是结合「智能农作物种植、畜产品养殖」「大数据环境下的运输物流业发展」等方面,展望下未来生活的变化;同样,关于「人工智能」也是如此,不要只知道Alpha Go或者平时用的一些人工智能设备,而是思考将来的出行、求职、医疗保健和现在相比能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总的来说,在思路展开之后,「申论」的写作视野会豁然开朗,不会再有「字数不够」的苦闷。相对而言,「高度」对提升阅卷老师的印象更重要,「深度」对充实大作文内容的效果更显著一些。
西瓜公考解题
欢迎关注
直观、简明、全面、深入且免费的公考干货,都在这儿。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