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AI教育,也就是人工智能教育这个话题非常热门。特别是在10月17日,第二十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未来教育研讨会暨第二届PDC国际教育大会开幕式在北京举行后,更是把这个话题炒得火热。
很多专家学者都对AI教育充满信心,觉得在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将会完全取代学校,取代老师,每个学生都会拥有最好的老师(AI教育),最好的教育资源,教育的均衡性将会做到极致,所有的学生都会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真的如此吗?完全是想多了,这么说的多半是对教育一知半解或者根本就是外行。
l互联网教学并非什么新鲜事
早在几年前,互联网教学就已经在网络上兴起,最高潮的时候是“成都七中”的直播网课。通过互联网技术,将顶级名校“成都七中”的课程向200多个贫困地区的中学同步,一块屏幕,一个网线与“成都七中”同步上课的宣传也是铺天盖地,一片好评!
甚至很多老师也深度参与了此事,但结果如何呢?为什么现在“成都七中”的同步网课销声匿迹,不再被提起了呢?
原因很简单,因材施教。七中学生是什么底子?那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学霸,贫困地区的中学的学生什么水平?七中的课程拿来让这些学校的学生同步学习?这不是开玩笑吗?
七中是什么学习目的,那是拔尖再拔尖,而乡村中学呢?那是基础再基础,双方几乎不在一个维度上,再好的教师,再优质的教育资源能抹平这种差距?
果不其然,不到一年时间,热闹过了以后一切回到原点,原来什么水平,现在依然还是那样。
现在的各机构网课也是一个套路,有的学生觉得有用,而有的学生听网课除了浪费时间好像就没其他作用了。为什么这样,原因很简单,个体的能力不同,水平不同,结果自然也不同。
人工智能,也不过是这些网课的升级版而已,机器终究是机器,除非机器拥有了思考能力,不然依然是网课的再次轮回。
l课件和板书的矛盾
李老师是上海某顶级初中的高级教师。近20年的教龄,教学经验极其丰富。她在很久以前就发现了一件事。
尽管她的课件做得非常漂亮,并且也会将相关的资料拷贝给学生,但总觉得什么地方不太对劲,总觉得上课好像缺点什么。直到一件偶然的事件发生。
某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李老师上课的时候,投影仪不知道什么原因不亮了,但课还是要上的,于是李老师迫不得已开始了板书。
但这节课的上课效果出人意料的好,学生的反应非常到位,也很准确。李老师毕竟经验丰富,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
课件做得再好,那是死的,没有生命的东西,所有的知识点即使你把重点标注得再清楚,也是一样。
板书不同,那是一种互动,那是流动的,有生命的东西,老师在板书的时候,学生是跟随着老师的思维在走,在互动,在交流,那是活的,有生命的。
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公式和在课件上展示一个公式,效果天差地别。其关键就在这里。从此以后,李老师上课的重点部分必然是采用板书的形式,效果也是相当地令人满意。
l学校是个小社会
人类是一种群居生物,是有社会属性的。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刷微信,看起来似乎是了解各种信息,其实不是,本质上是一种互动,是一种交流。
只不过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没有时间面对面交流,于是迫不得已选择了这种方式。如果真的想了解各种资讯和信息,为何不选择各大门户网站呢?
学生也是一样,学校是个小社会,在这里不仅学习各种知识,这里还需要和老师,和同学打交道,这里有交流,有竞争,甚至有冲突。
学生在这里学会了接受,学会了交流,学会了遵守,学会了竞争,甚至学会了忍让。这里有社会的一切属性,这是冰冷的网络课程无法给予的。
AI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补充,那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想完全取代学校,取代老师,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学校是这么一个地方,这里不仅学习知识,这里还有各种情感的传递,这里有情绪的交流,更有生命气息碰撞,这些全部都是AI完全无法给予的。
即使是知识的传递,仅靠AI也是完全无法胜任的。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完全通过网课,能考上一流大学吗?或许有,但比例一定低到令人发指。
即使能够考上大学,这样的学生是缺乏社会属性的,他们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交流,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他们充其量就是个巨婴,完全无法融入社会。
事实上现在我们的教育就有这类人,通常这类人被称为情商低,但本质上就是社会属性不够造成的社交困难。
AI再强,终究有先天的局限,人工智能永远也无法替代学校,更无法替代老师。现在如此,将来也必定如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