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的隐私改善措施又被打脸了。近期,谷歌对外宣布推出了一款要让用户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掌控隐私安全的工具。该工具即通过访问谷歌的活动控制页面,用户可以选择清除3个月或者18个月的周期数据。但是这个看上去既是为了保护用户隐私,又可让用户自主选择的"慷慨"工具却被专家迅速啪啪打脸。据美国著名商业杂志《Fast Company》上的一篇文章《谷歌的自动删除功能对隐私保护几乎毫无价值》指出,谷歌早就从用户数据中挖掘出了几乎所有的潜在价值,从广告的角度来看,用户删除的三个月前的数据已经完全没有价值,谷歌允许用户删除的数据本来就是广告商们不会采用的内容。最终,这一被谷歌高调推出工具的唯一作用,就是成为了谷歌的PR工具。
不得不说,谷歌这一高举"隐私保护"大旗,又完全不耽误给广告客户交差的牌打真是够"聪明"啊!不过纵观谷歌的隐私往事,这并不是它第一次"立牌坊,"也并不是第一次栽跟头。甚至可以说,在侵害用户数据隐私这条路上,谷歌早已驾轻就熟。
边栽跟头边"立牌坊",谷歌从未真正重视用户隐私问题
就在一周前,谷歌才被刚刚打完一次脸。遭打脸的原因也是其高调推出的谷歌地图"隐身模式"被爆出依旧在采集信息,只是"假隐身"。当你以为只要打开该隐身模式,谷歌就再也追踪不到你的动作时,一条醒目的警告信息分分钟就把你拉回了现实:"在地图中打开隐身模式不会影响互联网提供商、其他应用软件、语音搜索和其他谷歌服务如何使用或保存您的活动。"也就是说谷歌地图隐身模式并不会把你的上网活动与外界世界彻底隔离,谷歌以及其第三方合作伙伴依旧可以使用并保存你的活动记录。简而言之就是逗你玩!
不过话说回来,既然根本就不是想要真正解决用户隐私问题,为何谷歌还要做出此等"装模作样"的举动呢?这是因为不断栽跟头的它,要来点面子工程给监管机构和不明所以的用户看。
就在今年9月份,谷歌因旗下YouTube涉嫌侵犯儿童隐私被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罚款1.7亿美元,而这笔罚金是自1998年国会通过《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以来涉案最高罚款。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谷歌更是连续被爆出侵犯个人隐私的丑闻,单是2018年就有多起。比如,2018年7月,华尔街日报报道指出谷歌将Gmail的信息权限给了第三方的开发者,这些第三方软件开发者通过扫描数千万Gmail用户的收件箱,使用这些数据来开发购物比价、自动旅行路线规划等工具,而被第三方拿走数据的用户却毫不知情。2018年8月,谷歌被美联社爆出无论是Android用户还是iOS用户,只要手机上装了谷歌的APP,它就会记录你的位置信息,而且即便你选择不允许谷歌APP使用你的定位信息也无济于事。2019年10月,谷歌又被媒体爆出Google+的一个软件漏洞可能导致50万用户的数据被泄露。而更让人气愤的是,谷歌早在3月份就发现了这一漏洞,但因担心声誉受损,和受到监管机构的注意,谷歌选择了向外界隐瞒这一事实。
曾经,谷歌靠"不作恶"的企业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圈了一大批忠实用户。但其却并未能始终如一地坚持该理念,反而在2015年向全体员工发行了新行为准则:"做正确的事——遵守法律、行为端正,相互尊重"。"不作恶"被撤换,从此销声匿迹。而谷歌也在逐利的这条路上距离"不作恶"越来越远。
靠用户数据为生 利益面前谷歌不会自断其路
谷歌以搜索引擎起家,虽然新兴科技、物联网、手机等领域均有所涉猎,但互联网的广告模式依然是其核心收入来源。据其2019年Q2财报显示,谷歌83%的收入来源是广告,总计330亿美元。而靠广告盈利,用户数据正是其最强法宝利器。巨额利益面前,谷歌宁愿被罚款,被指责,被谩骂,也不愿彻底解决用户隐私侵犯,自断财路。
正如开头提到的让用户选择清除上网记录的工具,谷歌完全可以提供更短的自动删除周期选择,或者提供不保留任何活动数据的选项。但,聪明如谷歌,怎会牺牲最为宝贵的黄金数据,失去供养自己的广告主爸爸呢?谷歌推出的隐私改善措施,归根结底,只是其为应对审查监管的另一项辩护而已,它不可能做出任何威胁到其潜在商业模式的举动,哪怕拿是真正"正确"的事情。
或许有人说,公司本来就是逐利的实体。但谷歌的问题在于,它在逐利的过程中,完全走到了广告主的一面,以用户数据去赚取利益,却无视用户才是自己真正"衣食父母"的本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用幌子来骗用户的它,终将聪明反被聪明误。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