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业被迫停业的全球会员制卖场的创始者Costco,迎来了尴尬的转折。
从被疯抢至关店停业到热潮褪去,出现大批量会员排队退卡退货,上海人民让Costco在中国的首战之行就感受到了天堂与地狱之差。
Costco部分商品涨价,会员排队2小时退卡退货
来中国大陆三天后,以购物体验好著称的Costco就发生了一些变化。
据媒体报道,开业前三天售价为1498元一瓶的飞天茅台没有了,原本售价32.9元的两瓶装味全冷藏牛奶,现在也调到了53.9元;水井坊的特价酒卖完了,原本卖919元的五粮液也调价至1069元了。
很多抢破头的东西下架了,或者是调价了,优惠力度已经没有之前那么疯狂了。
拥挤让人变得不体面了。一对年轻的夫妇表示,来逛Costco是觉得它“档次比较好的”,结果挤来挤去,小孩一直哭,“成本太高了,下次不会来了。”
在超市的出口位置,会员卡的退卡处,退卡的队伍很长,人太多了,工作人员两点还没吃上午饭。
甚至有消费者已经在闲鱼等平台上发起Costco会员卡的拼单,3人成团开卡每人99元,2人成团每人149元;Costco代购团也已经出现。
不仅如此,首波退货潮也出现。烤鸡、蔬菜、咖啡等商品纷纷被退回,给出的原因只是“买多了”。
表象之下,Costco能否适应中国市场
9月2日,Costco CFO加兰蒂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计划在2020年底或2021年初在上海开设第二家门店。
此外,除上海的两家Costco门店之外,正在寻找未来在其他地方开店的机会。
虽然Costco的模式在国外非常成功,全球年销售额超过1100亿美元。但不少网民对其在中国市场的前景表示担忧。
因为有些好的规则在这里会被玩坏,Costco采用90天无理由退换制度,不查会员卡对应的个人证件,就很可能出现一些消费者白用90天再退货,于是有人成功退掉已经发烂的桃子、蔫掉的盆栽、吃到只剩一颗的巧克力盒,买了几年的衣服……
不管你的理由是什么,收据有没有,时间过去多久,只要你的Costco会员卡里有消费记录,都可以成功退掉。
Costco在其他国家消费者主要定位在中等阶层,而在中国的人群定位也是重中之重。
上海作为中国一线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人员流动量巨大,消费者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人群定位是极其需要考量的。
Costco往往以“低价优质”而出名,它始终坚定不移的站在顾客一边所以有着极其优质的服务。所以在Costco买到的东西,可以无费用无理由退换货,入驻中国后他们也将延续这一服务。
但在中国,去超市频率较高的消费者素质参差不齐,往往会追求蝇头小利而经常退换货,这会导致大量的损失,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新鲜感过后是什么?
中国造不出美国的Costco,反过来,美国的Costco进入中国也需“入乡随俗”。
新鲜感总有褪去的那一天,有业内人士认为,Costco在中国闯荡一定会碰到一些挫折,需要时间交一些学费。
会员制
虽然Costco是会员制超市模式的创始者,但早在1996年,沃尔玛旗下的山姆会员商店就已将付费会员模式带入中国。
麦德龙、普尔斯马特、万客隆等多家超市也曾入局,但在后续发展中都遭受挫折,或取消付费会员制,或退出中国市场,目前只有山姆会员店仍在坚持付费会员制。
山姆会员商店作为先行者,已在中国多个一线城市开设了26家门店,拥有超过200万名会员,并与达达合作为消费者提供一小时“极速达”服务,Costco作为后来者想要在激烈的零售竞争中后来居上,显然不容易。
而Costco会员制度的附加服务,在中国同样可能无法实现。如航空服务、便宜的加油站服务、无条件退换货等服务,目前在中国市场仍没有成熟案例。
高性价比
吸引中国消费者的Costco高性价比,在于中高端商品的低价,但其引以为豪的供应链如何复制到中国是个难题。
如今的Costco补货调货依旧依赖人力和电瓶插车,打造本地化的供应链需要时间。
此外,有不少进口商品存在汇率和交税的问题,商品成本将很难得到控制,Costco或将以本地品牌商品作为替代,但吸引中国消费者的,就是这部分商品的低价。
目标用户:中高消费群体
Costco亚洲区总裁张嗣汉曾表示,在内地的目标用户也是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中高消费群体。
但从如今的中国市场情况来看,虽然中高端市场仍在持续扩张,但如今中国的“7亿中产”面对着房贷、车贷等刚需经济压力,可支配收入并没有想象的高,这也正是许多国内品牌在经历几年的“高端热”之后选择下沉,将目标用户定位到小镇青年的原因所在。
量贩式销售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赖阳分析,在国内电商、线下市场零售发达、家庭结构越来越小的情况下,大包装的仓储超市模式将不太具有优势
“美国人口居住比较分散,送货到家成本很高,对于美国消费者来说,周末去郊区大规模一站式购物是刚需。但这并非国内消费者的主流生活方式。”
结语
Costco进入中国大陆所带来的新鲜感能维持多久,尚不定论。只是,要想在中国地盘上长期占据排头兵地位,有关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性,有关中国供应链的组织......等等,Costco要做的还有很多。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若依然简单地复制其在国外的生产销售和运营管理模式,怕终会是步履维艰。
不管Costco在全球零售的地位多么显赫,也不管它的商业模式如何被中国“门徒”神化,离开了一贯的生存土壤和大本营,初入中国的Costco只能重新开始。
至于未来如何,还是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