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壹图网)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陈白对于跨国公司们来说,在海外市场的拓展和布局,从未如此轻易地陷入集体公共危机。
刚刚过去这周的头一天,被尴尬地称为“国际品牌道歉日”。范思哲、蔻驰、纪梵希、亚瑟士、CK等赫赫有名的奢侈品大牌,因为在产品设计或官网上,把中国港澳台地区列成了“国家”,引发中国消费者强烈反弹。随后,多位中国的品牌代言人纷纷表示中止合作。
触了礁的品牌求生欲很强,除了排着队发布道歉声明,涉事商品也纷纷下架。这已经不是近年来外资奢侈品大牌第一次陷入辱华事件,上一次被全民讨伐的,是其设计师涉嫌辱华的意大利知名品牌D&G。如今国际大牌们几乎没有犹豫地迅速致歉,应该说和D&G的前车之鉴不无关系。D&G去年末在上海搁浅的大秀显然损失惨重,而在今年3月福布斯最新发布的亿万富翁榜单中,这一品牌的两位创始人身价缩水,已经跌出排名榜单。
反观这些公司,中国本土市场在其全球业务比例中,占比已经不算低,有的甚至已经成为核心增长动力源。从正常的商业逻辑来看,没有人会和钱过不去。基于理性的经济人假设,面对像中国这样如此巨大且增长迅速、无可替代的市场,面对自己在这一市场的天量投入,面对中国本土业绩已经日益成为其全球业务重要支撑的态势,从公司决策和组织架构设计上来看,这些公司的管理层集体持有“分裂中国”的主观故意立场,可能性极其之微。
如此多家大牌纷纷陷入地图争议,更大的可能依然是,从产品设计到网站地区选择这些“细枝末节”问题,根本就不在公司决策层关注的范围之内。但也恰恰正是这样的“不关注”,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从陷入舆论谴责风暴到和中国区代言人解约,毫无疑问对于公司和品牌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伤害,这意味着公司将要付出极大的成本来试图挽回形象。
对于那些致力于全球化布局的跨国公司们来说,无论它们是否愿意接受,可见的趋势是,伴随着逆全球化潮流在全世界回潮,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紊态生态正在逐渐拉开帷幕:工业时代公司们所依赖的市场战略正在逐渐面临失效,社会责任、地区文化、地缘政治、民族情感等非市场的问题对于公司的影响正在不断被放大,甚至一定程度上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那一根稻草。
尽管在学界,对于市场运行干预的合理性之争依然是经典命题。但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是,非市场因素正显示更大的影响力。在企业制定战略之时,已经不能只聚焦在纯粹的市场领域。正如斯坦福大学教授DavidP.Baron所说,一系列问题促使企业必须系统考虑非市场战略,如:为什么一些看似良好的竞争战略由于政策行为而受阻?为什么一些战略受到公众的批评和敌意?为什么一些战略意想不到地产生了与企业核心价值不一致的结果?
非市场战略的概念发源于西方,但非市场战略作为独立的战略理论的历史并不算长,尽管在西方市场,这些公司事实上已经经历了多重来自非市场的挑战。在这些公司更为熟悉的西方本土市场,反对种族歧视、女权运动、消费者运动、环保运动一浪高过一浪,这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也使得企业战略决策者意识到其重要性,面对这些红线和挑战,他们更为熟悉,也形成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而对于当下那些试图继续在中国市场耕耘的跨国公司们来说,除了直接与市场的供需关系相关的竞争战略之外,他们必须开始重视东方文明价值观和舆论底线所塑造的非市场环境,这在某些时候,往往甚至比看起来的核心竞争力更为重要。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