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年)》的通知。
其中就分时租赁特别提到:
1.鼓励发展长租、短租、分时租赁等多种租赁模式,构建多元化汽车消费体系。
——摘自《方案》第二大条第六小条
2.鼓励各地为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提供停车、充电设施支持。
——摘自《方案》第三大条第五小条
引发思考
政府鼓励汽车租赁以优化城市出行实属好事,值得思考的是
1. 网约车作为当下最主流的共享出行方式并没有在方案中提及,同样能发挥畅通汽车资源的作用,政府为何“厚此薄彼”?
2. 为什么政府需要特别强调鼓励各地对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提供停车、充电设施支持?
网约车和分时租赁的发展
1.网约车&分时租赁的发展历程
随着共享经济及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的出行方式开始衍变,分时租赁与网约车在近几年踏上行业风口,但两者的发展速度和当前所处的阶段却迥然不同:
2.网约车&分时租赁发展阶段
从两种业态的发展阶段来看,网约车已进入市场化发展阶段,而分时租赁尚在探索期末段,因此政策倾斜是可以理解的。
3.网约车&分时租赁发展快慢原因
为何几乎同时起步的两种共享出行业态,目前却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以下从资源需求、体验性、投入产出比和技术支持四个维度进行阐述:
4.国家鼓励分时租赁产业的原因
笔者认为,未来的共享出行必将走向共享无人驾驶的阶段,而现阶段的场站式分时租赁跨向共享无人驾驶模式具备先天的优势:
一、 从运营角度上,分时租赁到共享无人驾驶模式,只需车辆和交通建设支持无人驾驶车辆行驶即可,而网约车模式还需要考虑因运营模式改变而导致的专职司机资源如何安置的问题。
二、分时租赁与新能源汽车及充电网络的发展契合度远高于网约车模式,对汽车电气化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5G牌照的发放、无人驾驶技术的逐渐成熟及智慧交通的建设将推动分时租赁调度及场站成本的降低和用户接受度的提升,产业盈利并非遥不可及。
国内分时租赁面临的问题
国内分时租赁的正面临缺规范、高成本、低接受度三大问题。分时租赁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从15、16年玩家大批进入,巅峰期全国超过370家,到现在正常运营的仅剩有50家左右,能在行业有较大规模并处于第一集团的仅剩Evcard、Gofun、华夏出行和盼达四家。
在这期间,有多家运营企业因各种原因停止运营,其中不乏在细分领域或区域占据较大体量的企业,如友友用车、EZZY、巴歌出行、TOGO图歌、小二租车等。
商业模式不成熟、资本退潮、自身造血功能不足是引发分时租赁行业进入调整期主因,从运营上总结可概括为缺规范、高成本、低接受度三方面:
1.缺规范:行业在车辆准入、经营企业准入方面缺乏规范导致低质车辆和企业进入; 在车辆保险、定价及隐形消费、车辆整备、会员用车操守等方面缺乏规范导致运营企业和用户之间难以建立信任,影响行业发展;在违章处理、违规处理、事故处理等环节缺乏规范导致用户使用上存在顾虑。
2.高成本:除车辆投入外,场站租用成本、充电桩建设成本、日常调度成本、车辆维修成本等均是较大的支出,目前单车成本大于收益。
3.低接受度:取还车的不便利性,必须充电还车的约束,车况不佳,以及因平台、T-BOX硬件原因造成的定位不准确、电量不准确、有车不能租、还不了车、还车后还计费等问题造成大多数用户还无法接受这种出行方式。
分时租赁的发展思考
产业从非理性扩张到调整期,再到快速发展期,是必须经历的阶段。不难预测的是,L4级无人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将助推分时租赁产业进入到快速发展期。
在此之前,行业如何快速调整,度过难关,笔者认为核心是形成产业联盟,共同针对现有问题优化运营体系,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可在以下四个方向着手:
1.完善行业规范:在车辆准入、企业准入、保险、定价、车务管理、会员管理及违章、违规、事故管理等环节上形成行业共同遵守的标准和规范。
2.找准场景、多维布局:在可实现盈亏平衡甚至盈利的细分场景,如自驾游、深度试乘试驾、差旅用车、交通枢纽接驳、上下班接驳等细分领域和区域布局,并将分时、长租、短租、以租代售等多种经营方式有机结合。
3.“重共享,而非共抢”:运营企业之间避免在停车位、用户等资源上进行恶意竞争提升经营成本,应探索运营企业间在车位、充电、车务、会员甚至车源共享的合作方式,互帮互助,共同发展。
4.共同推动适合行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在自动驾驶商业化应用、智慧城市建设、分时租赁充电桩及停车位建设上与从业企业和政府深度对接,共同完善基础建设,推动行业向共享无人驾驶模式的进化。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