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ano量子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中心 / 既有建筑改造
项目概况
2018年,上海大学引进了在量子科学研究领域著名的西班牙教授Enrique Solano,并着手为其创建“量子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中心”。基于科研用房的紧张,学校只能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G楼的顶层辟出部分空间予以改造,以满足其科研团队的工作需求。将局限的既有空间,改造成符合科研创新需求的工作空间,是摆在设计团队面前的一个挑战。
01 /Space现状局限 & 空间激活
现状分析
既有空间位于建筑顶层,由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组成,它们之间通过室外开敞廊道连接。原有室内空间为中间走廊、两侧办公的常规模式,使用空间的总面积较小,无法满足科研团队的需求。
改造前基地现状
激活策略
既有空间的局限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使用空间总面积不足;空间格局不理想,不利于沟通、协作。设计采用了“化零为整”、“空间重塑”的激活策略,扩大了使用面积,创造了适合交流、鼓励创新的科研空间。
改造策略分步演示
“化零为整”
通过对原有室外廊道的改造,将两个相对分离的功能空间联成整体,使可用总面积增加;打破原有空间格局,释放并提升功能空间的使用效率。将单纯的“交通空间+封闭办公室”的模式改造成大空间内自由分隔的高效空间。
“空间重塑”
从鼓励交流、激发创新的角度,塑造不同活跃度的交流共享空间,营造更具活力的交往空间。利用原有室外廊道改造而成的四个玻璃盒子,可容纳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放松冥想等行为。组合方法丰富的会议、办公空间为科研团队提供了自由、高效的工作空间。
室外连廊改造前后
办公区域改造前后
讨论区改造前后
屋顶露台改造前后
02 /Experience体验空间 & 体验创新
改造后的空间,塑造了丰富多样的工作空间,可适用于不同人数组合、不同行为模式、不同场景需求;在这样的空间里,研究者们可以体验创意交流,思维碰撞,灵感激发。丰富的空间体验激发了使用者的创新体验,满足了国际一流科研团队的工作需求,助力科研创新。
功能分布示意图
交流空间层级示意图
讨论区
休息接待区
团队工作空间
改造后的连廊及头脑风暴讨论区
可随处书写的玻璃隔断 photo by Iris
玻璃盒子 —— 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的空间
END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