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此前,人类已经历了3次工业革命:第1次为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第2次为19世纪70年代电动机的广泛应用,第3次为20世纪四五十年代计算机引领多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目前,已迎来人类第4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AI)。
AI最早于1955年由美国数学家John McCarthy提出来,但遗憾的是,当时大家都认为他的想法比较疯狂,AI并未获得认可。直到20世纪90年代,AI重焕新生。随着计算机的小型化、功率加快、运行速度提高,尤其是从编程发展到逻辑数据挖掘算法出现、大数据涌现以及控制理论的重新提出,近10~20年内,人工智能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目前,AI在医学领域内对稳步推进医疗、教学、科研及其融合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
AI在医学影像学方面的应用
1. AI为医师精确诊断的好助手
医学影像图像数据多为非线性、多维态、动态的,使得数据处理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头疼的事情,但对于机器来说,驾轻就熟。目前, 医学影像种类有MRI(磁共振成像)、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影像系统、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超声等,AI目前多应用于MRI,多用监督深度学习法,即先要预处置各种医学影像数据,标注其特征,再输入计算机,计算机经反复多次试错、择优,形成对图像的预测模型。然后再经多次验证优化,形成初步可预测医学图像的模型。
国外的一项研究(InanoR 2014)将AI应用于基于体素聚集成像:术前MRI、T2加权(T2)、弥散张量成像、扩散加权(DW),用标准摄取值(SVM)/交叉验证鉴别低级别胶质瘤(LGG)/高级别胶质瘤(HGG)分别为14/19例。结果显示特异性(0.848)、敏感度(0.745)、准确度(0.864)、AUC(0.912),但可惜样本太小。另外一项国外的研究(Hslen KL.2017),将34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73例二维MR,提取局/全脑的灰质度、组织质地,应用人工神经网络(ANN) 与常规的逻辑回归进行比对。结果显示ANN分析基于T1W增强,12种MR特征鉴别LGG/HGG(P
目前异柠檬酸脱氢酶(IDH)鉴别靠免疫组化、聚合酶链反应等检测方法耗时长,且数据为静态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华山医院)胶质瘤课题组和复旦大学数学系共同联合,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来分析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对LGGIDH的鉴别。研究采用110例LGG进行回顾性研究,30例验证。研究应用SVM和AdaBoost等进行分析验证,首先将磁共振特征性图像分割提取,组织出影像基因组学热图,再输入电脑进行反复验证和优化,再将其与IDH突变野生型相关。结果,得出的图像显示IDH突变多见于额下回/三角区、海马旁、颞叶、旁中央叶等,突变更倾向于球/圆形。周良辅院士表示,我们发现无论是用SVM还是AdaBoost,其预测的准确性、预测性皆佳,CNN优点是动态的、快速的,18min即可诊断出IDH,但仍需要大样本和多中心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以上的这些研究都提示AI为脑胶质瘤医师精确诊疗的好助手。
儿童瘤种类繁多,疾病定位、定性一直是临床诊疗中的难题。国外有研究(Orphanidou-Vlachou E2013)利用T1/T2诊断儿童后颅肿瘤,将21例髓母、14例星形纤毛瘤用MaZda软件分析肿瘤质地,并与医师进行比对,结果显示,放射科医师诊断准确率不高。而机器学习将概率神经网络(PNN)和差异分析(IDA)结合,其诊断结果优于人类。
Senders(2017)系统搜集PubMed /Embase两个数据库截止2016年超过7000多篇肿瘤相关的文章,将计算机与人脑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入选的23篇报告中,计算机超人脑准确性13%(四分值4% - 21%);50篇预后报告中,58%电脑超人脑(P0.05),36%无差别,6%人脑超过计算机(P
2. AI指导靶向或个体治疗
有组织学研究应用ANN分析基因芯片,将65例星形细胞瘤Ⅰ~Ⅳ 组织病理芯片训练、验证,用另一数据库标本检查预测。根据5 6 个基因分出3 型与病理分级符合率96.15%。神经纤维瘤NF1型患者经常伴有GBM,多数为低惰性、良性的。近来发现NF1失活也见于未患有神经纤维瘤的GBM、乳腺癌、肺癌的患者,利用常规检查的方法很难找到,需借助AI进行寻找。美国的研究(Way GP 2017)用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TCGA)的RNAseq数据从607份GBM患者中选出RNAseq和NF1mt的标本14 9份,共800 0条基因。按“1”为NF1wt失活,“0”为NF1mt标注输入,监督训练机器学习(ML),得到500逻辑回归分类集成。经过100次随机初始化最后成预测NF1失活模型,预测准确性平均AUROC为0.77(95% quantile=0.53~0.95)。并用于检查13个GBM样本(速冻)和U97-MG(NF1wt),证实可靠。研究表明:电脑集成分类可用TCGA的基因表达捕捉NF1失活有关的信号,鉴别NF1蛋白很低/很高标本,用于指导靶向或个体化治疗。
2
机器人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神经外科是最早应用机器人的领域,多用于锁孔神经外科、活检、局部置药。国外研究(Surtherland GR2015)有7例机器人手安全可行,但存在触觉反馈差,偶因硬软件问题发生机器手乱动,这也是机器人手术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日本的机器人主要用于活检、新加坡的机器人不用于临床,因此目前,在神经外科领域真成功应用的机器人是放射外科的Cyberknife。
目前,神经导航、多模态应用等AI手段可以协助外科手术。NeuroBlate为激光间质热疗系统,在全模型迭代重组技术下操作和治疗。LeeI 2016研究报告,NeuroBlate在63例复发的HGG患者中,永久神经缺失7例(12%),血管损伤2 例(3%),伤口感染1例(2%),消瘤占78 % ~ 100%,虽然安全,但推荐证据不足。AI 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虽然早,但进步缓慢,这与颅脑解剖结构的特殊性,神经外科手术对机器人的要求高(微型、灵活、触觉)有关。
最后,周院士总结了AI在脑胶质瘤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1)缺乏高质量和智能化管理的数据库:EMR、HIS、LIS、PACS系统固有问题;(2)缺乏ML质量检验标准;(3)图像二分法和不同产家机器采集图像:格式、标准化、智能化;(4)研究报告多属回顾性、单中心、单一数据库、样本小;(5)缺乏整合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的数据库软件框架。周院士指出,虽然AI在现代医学应用前景诱人,但它在脑胶质瘤的应用仍处于婴儿期。因此加强AI的研发,特别是研发整合分子生物学和临床大数据的软件框架,优化ML的算法和数据质控,积极开展前瞻性、多中心研究,聚焦精准医学的个体化治疗,才有望在脑胶质瘤研究和诊治取得突破性进展。
END
转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编辑:董晓慧
传播健康 创造价值
投稿邮箱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