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国家的发展要靠人才,现在的教育决定着未来人才的质量,所以我们要着眼未来。
新时代要求新的人才,要求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中国领军人才,要求人文和科技相交融的跨界创新人才,要求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中国公民。未来人才培养和人工智能的崛起是密切相关的,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有这样几个重点,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课程、人才培养、建设人工智能学科、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重大科技创新基地智能教育。
时代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了。所以未来思维的意识就是人工智能+,未来教育应该能实现人工智能跟人类智能的合作共存,它将是人与人工智能相互协作的时代,人们可充分发挥机器与人类不同的优势。
未来教育呼唤更多变革
教育的新任务是让人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未来教育的形态可能在这些方面有新的进展,内容的定制化、时间的弹性化、混合学习、合作学习,个性化教育,未来可能是每个人教育每个人,人人为师,终身学习。
解放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通过教育方式的转变,让学生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己任,思考和选择自己的未来发展。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打好基础,扎根中国,培养学生的中国心,又要融通中外,放眼未来,使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学一些更有价值的内容,接触、体验到学科前沿的内容,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也许一堂课就能为他的将来选择做出一种启发。
无论如何变,教育的本质不变
关于课程建设和学校发展,我认为要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尊德性是第一位的,道问学是实现尊德性的必要途径,即求道、善问、好学。求道、善问、好学的结合应该是学习的理想境界。我们在学校发展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以直上九重云霄的精神来开阔视野,致广大融通中外,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同时要尽精微,在每堂课上精益求精,在每个活动中精益求精,在每个细节中精益求精。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要追求一种高明的境界,而这种高明的境界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境界、符合规律的境界、不偏不倚的适中境界。
教育不能折腾、冒进,也不能固步自封、顽固不化;教育要守正而创新,要重个性而尚灵明,守其正而出其新。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几十个、几百个人的力量就是巨大的,因为我们有优秀的老师,要聚其力而凝其心。如果再把学生的力量发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成长,力量就更是巨大了。教育的过程就是凝心聚力的过程。
教育要解放心灵,使生命自由舒展。解放心灵、舒展生命,就要顺天致性,道法自然。自然的含义有两个,一是“自然界”,生机盎然,精彩纷呈,唯其丰富多样方才蔚然大观,所以我们的课程要丰富多元。二是“自然律”,自然而然,本来如是,天地不失其位,四季自然更替,万物各有其性,无不顺天而生,只有顺应自然,方能得道而行。道法自然,就教育而言,就是效法自然之丰富性,追求教育生态的多样化,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解放心灵,舒展生命,点亮心灵。使人变得更好,就要做到万法归宗,就教育而言,就是要敬天爱人、立德树人。
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教育赋予生命的应该是健康、幸福、温暖和向上的力量。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交融,教育应该在人的心灵中播种爱心、善美、智慧、光明。教育是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连接着过去现在和将来,应该用文明的火种点亮心灵、点亮希望、点亮未来。
作者 | 翟小宁(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文章来源 | 《海淀教育》2017年第五期,有删改。本文转自“现代教育报”公号
图片 | 来自网络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