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数字驱动汽车生态变革 跨界融合构筑产业未来

"自强不息 —— 中国工业界的喉舌。"

编者按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保险产业同样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绩,保费实现了规模持续增长。未来中国汽车销量和保有量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汽车保险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值得期待,但传统汽车市场将面临着外部的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挑战。通过大数据的融合将会助力两大产业,积极应对相关挑战,构建汽车与大数据的相关新格局。

日前,2018(第三届)中国汽车与保险大数据产业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论坛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和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中汽中心数据资源中心、中国保信车险业务部共同承办。企业集团高层、权威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汽车与保险产业生态变革及发展趋势。

谢翀达:

汽车保险业创新融合需兼顾金融科技本质

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谢翀达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及数据跨界融合驱动的产业生态变革,是多方面、多层次、复杂的,有新模式、新生态带来的红利,也有产业外部、内部和新技术衍生出来的各种风险互相交织。所以要重点关注数驱生态变革带来的挑战,包括汽车及保险业的科技创新进步、新技术推广以及整体效能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科技创新生态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为仍存在创新要素脱实向虚的问题:新技术带来的新风险。对此,重点做好以下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开放和合作,共享新技术,要进一步挖掘数据的价值,实现数据的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的社会效能,建立汽车与金融机构之间科技合作的有效机制,加强科技能力的共享,促进整体科技能力的不断提升,通过支持科技创业企业的发展,深化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关系,把握科技进步带来的新机会,用好科技成果,同步提升各自产业的信息科技能力,探索建立支持科技合作的平台,创造以科技合作为基础的新型服务模式,为行业、为社会提供公共认证、公共接口、公共数据等服务,改变过去标准不统一、信息不对称、产品同质化、服务碎片化的状况,不断探索科技合作的新模式、新领域,充分提升汽车和银行保险业信息化的整体协作水平和集约化能力。

二是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共建新生态。汽车产业作为我国实体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已进入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战略机遇期,以服务国家汽车战略为目标,推进汽车银行保险生态圈的建设,要求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加强合作,充分发挥汽车产业在工程研发、设计制造、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传统优势与互联网企业在渠道、获客、技术应用等能力方面的长项强强联合。

三是坚持创新和风险控制并重。共防新风险,汽车与银行保险业间的创新融合发展要兼顾金融科技的金融本质和底层的科技本质,采取双轮驱动的模式,抓住科技驱动的本质,治理向上,穿透网络信息应用去理解研判分析上层的各种金融活动,做好新场景新模式下的业务需求分析,业务逻辑设计,系统链条测试,数据互通互连,关联风险分析等识别工作,将技术安全与业务安全紧密结合,不断扩大应用新技术在开展客户身份识别,驾驶行为监测预警,车辆安全设计,金融交易监控,反欺诈等方面的应用。

梁贵友:

满足消费者需求是未来汽车产业第一要务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梁贵友

互联网从1969年诞生到现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而汽车产业是一项涉及人、气候、路面、安全等系列问题,并且需要进行批量规模化生产的庞大系统工程,是所有大数据中与生活场景结合最紧密的领域,所以随着智能化、互联网的深入、大数据的加持,未来两条线必然相交。

关于汽车产业未来趋势,现在普遍认为软件定义汽车,其实汽车基础仍然存在,底盘和操控性能依然是汽车产业的强项,之所以有软件定义汽车的概念,无非是智能化的出现,这也是互联网企业和新势力在冲击和改变汽车产业的方向。所以汽车的标准化会逐渐加强,人机交互智能网联对汽车的挑战难度很大。

事实上,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无论是软件定义汽车,还是汽车产业加软件,核心还是满足用户和消费者的最大需求为第一要务。在当今汽车时代中,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新势力,或者是传统汽车产业,都以创新化、专业化、平台化、联盟化、生态化为发展方向。

为了满足美好生活美妙出行,如何把大数据和产品这两端打通,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事情。每天大量的数据方提供各种数据,但是必须要选择合适的数据来加以利用,而且必须要建立一种特殊的模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作为主机厂该如何利用数据,可以从四个层面总结:

第一个层面,产品策划。从今年年初开始,我们提出了六位一体蜂巢式的策划模型,用户、专家和创客,以及内部的技术人员、研发院,再加上产品与策划部门一起,对产品策划进行梳理,并进行描绘。其中还包括数字生态、市场数据分析,甚至成本、制造、工艺等,六位一体,这样的模型最稳固。

第二个层面,打造“一群三库”,群是用户粉丝群,这个粉丝群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终端,每个人的意见和想法有可能直接反映到产品上。同时还要建三个库,场景库、创意库和对标库。场景库就是围绕用户场景开发产品。创意库,将普通用户提出的抱怨点放到创意库里,来满足用户需求和规划产品。对标库,旨在做整个市场行业的产品对标。

当然,智能制造也需要大数据的支撑,将来还会涉及生产制造领域,打造智能出行生态圈。未来汽车领域新利润点的方向是在出行服务,这一方面一汽红旗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下一步要在这个领域打造自己的独特优势。

吴志新:

让大数据发挥产业转型的桥梁作用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吴志新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努力,汽车产业从小到大,正在向强国发展。中国不仅是世界上第一汽车制造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2017年,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2亿辆,并且还在快速增长。我们预测,中国汽车保有量将会达到3亿~4亿辆,还有接近一倍的增长空间。所以说,会制造更大量的数据,这也需要更大量的数据平台来支撑这样的产业发展,不管是技术创新、产品开发还是售后服务,甚至全产业链上,都需要大数据的支持。

面对不断提高的标准要求,瞬息万变的市场动态和高速发展的技术趋势,大数据将如何发挥桥梁作用,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我们共同去探索。未来应重点关注的是:

首先,加速数据价值的挖掘,持续推进汽车与保险大数据体系的建设和落地应用,积极以大数据建设为契机,携手汽车产业、保险产业以及相关产业,共同推动产业链的数据共享、业务互通、人才能力的建设、前瞻技术拓展等全面的突破,为实现产业生态变革汇聚新的动能。

其次,深化科技创新,以大数据促进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的成果落地。我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共享出行、智慧出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等各类新产品新技术为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大数据作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的基础支撑,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从大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分析、应用以及数据安全技术等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和建设力度,保障相关新的成果落地实施。

再次,优化资源体系,促进大数据资源共享,大数据共建共享与价值转化。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的产业体量、规模、增速都是最高的,相应的问题也是比较多,中国汽车市场要从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大数据的资源共享、体系共建、价值共通是必然的路径。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完善,大数据应用领域的不断丰富,数据应用价值将会逐渐体现。

赵福全:

汽车共享是共享经济的最高境界

世界汽车工程学会联合会主席、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 赵福全

未来汽车产业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万物互联使汽车参与连接并产生数据,而海量数据带来的则是无限畅想空间。数据会变成第一生产力,用不好也可能成为汽车产业发展最大阻力。

当前,汽车产业超速发展已经成为负担,交通效率已经带来工作效率的巨大下降,共享化势在必行。有人用共享单车的失败来否定共享经济的伟大意义,但错误的事,也可能是正确的思想和错误的执行共同导致的结果,共享之所以没有落地,是因为有些关键问题尚未解决。这些问题不解决,共享化就没有未来。

互联网能够使人类社会产业发生革命性改变一定要依托于物联网,实现万物互联。纵观人类历史,三大改变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能源、交通和信息,这三个改变同时作用在汽车上,会带来多大的改变呢?

能源的改变是告别使用多年的石油,交通的改变不是要放弃汽车,而是寻找与传统汽车的差异,信息产业则是带给汽车信息互联。三项改变会影响交通、大环境、能源结构、能源供给,最终会影响城市和生活,未来汽车一定不是简单的代步工具。

可以预计,在未来30年之内,基本所有城市都要向公共交通发展,所以未来一线城市一定是公共交通和共享交通为主,私人交通为辅。一二三线城市都会让共享交通大行其道。

从需求上说,消费者追求的是低成本出行,共享恰好满足消费者需求。社会的目标是建立节约型社会,也可以通过共享实现。在汽车的四化当中,共享是第一位的。互联化,保证资源需求打通。智能化,保证共享可以不需要人配驾,实现无人驾驶。电动化,让汽车共享成为最佳载体,不换机油,也不需要维护,只需要插电,它们共同为实现共享化提供可能。

13亿中国人的汽车需求和社会承载力之间的矛盾,通过技术革命作为催化剂带来了汽车共享巨大的可能性,也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共享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大势,汽车共享是共享经济的最高境界,也是未来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部分。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1130A1JG51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