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器人帮助人类完成工作和做事”这样的需求已经开始逐渐强烈了,最典型的无疑是在工业制造上。
现如今,家中老弱病患无人照顾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普遍,由此衍生出的保姆、月嫂等行业月入万元也因此成为常态。数据显示,相较于2016年,2017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17.3%,上升了0.6%;同时出生人口减少63万。因此让机器人帮做事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
这也将意味着“有多少的老年人,服务型机器人的需求也将增加”于是消费级服务机器人就带着“照顾人”的使命诞生了。然而,尽管人工智能大热、服务机器人雨后春笋般冒出,产品与人类的需求“不匹配”却是当下不争的事实。
那么中国的消费型机器人就困难在哪里?
技术和规范发展不成熟
“机器人是多个技术的高度整合,复杂度超级高。它是AI硬件的一个终极表达,不只依赖AI算法,如机器视觉、语音交互和芯片等信息技术,对硬件也有极高要求。”猎豹移动公司董事长兼CEO傅盛在“机器人之夜”发布会上表示。
如现在市面上,虽然服务机器人产品推出已有两三年,但至今为止,主流的产品依然是遍地“桶装”机器人。这里,桶形的设计不仅降低了机器人的灵活性,还让用户体验上的乐趣降低不少,这也是消费者不买账的原因之一。
用户的体验被伤害
消费级机器人的市场还需要进行培养,目前还处于一个引导的过程以及阶段,而C端的消费市场一直都很难打开,因素众多,在推广使用过程中,用户的体验并不是很满意,并且在技术上也需要提升,或者说是不适应以及习惯,当然也还有投机者造成的体验感不佳。
故而对于消费级机器人市场困难,怎么看?期待你的精彩评价和留言!你有体验过消费级机器人吗?在没体验前你的顾虑是什么?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