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征
说实在的,low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很多人可能都已经习惯了。
但是最近专利代理行业内的普遍反应,和愈演愈烈的不着边际的骚操作和宣传口号,还是让专利这个事业,越来越让人看不起。
第一个就是很多人都在讨论的审查员在二通中用DeepSeek的分析结果来质疑申请人的技术方案中的公式存在不合理之处,认为该专利公开不充分。
说句良心话,审查员连说明书中的这种公式都要去验证,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因为现在编造公式的太多了,还是抱着伸张正义打击非正常的雄心壮志?
显然,审查员对此是有怀疑的,但也能看出来审查员对公式是不懂的,所以找了一个貌似什么都懂的DeepSeek来挑毛病做验证。
结果就是DeepSeek说有问题,审查员就毫不质疑的相信并将质疑传递给申请人。那如果说DeepSeek说没有问题,是不是就真没问题?
很多人对此质疑的第一点就是连AI分析的结果也敢拿来当证据?现在独任审查制,都这么放飞自我了?没有任何约束了?
什么叫证据?什么东西可以引用?
《专利审查指南》中没有清楚记载还是怎样?
为什么中国的专利审查质量已经low如此低的地步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但是话说回来,这个现象反映的问题绝对不是单个审查员的问题,而是整个系统都出了问题,今年张三不用AI做验证,那么明天李四一定也会如此操作。
因为现在的审查员和麦当劳、肯德基定制的速成鸡没有本质区别,所有的生产流程完全都是被计划好的,所有的操作指标完全都要满足全局的战略指标。做到指哪打哪,数量指标必须完成。
审查员遇到自己不懂,拿不准,但是又很想跃跃欲试的完成任务指标,只能怎么办?或许求助AI已经成为现在的标准操作。
但是对于很多老审查员来说。
面对同样这件专利说明书的这个部分,你去验证这个公式合理性,恐怕会被附赠一句:吃饱了撑的!
按照正常人的思路,即使你怀疑对方是编的,但是在举证不利的情况下,符合专利法规定,授权——是唯一可行的方案。
否则使用任何一种试图驳回或是非正常认定的方式,都将可能引发对既有正常法律体系的冲击,变成知法违法。
那么,为什么今年以来行业普遍反映授权率大幅下降?
根结还是出在专利申请量太大了,你用不给授权来控制专利数量的多少,显然是浪费了中国几千年来治水的宝贵经验。
假设即使知道可能是非正常,但是人家交了钱,又符合专利法的所有规定,唯一不符合的就是因为“你的怀疑”。最小社会成本的做法就是按照法定程序,该怎么走就怎么走,该授权就授权。
唯一不好的就是一些单位脸面挂不住,一年如果超过1000万的专利授权,怎么向上面交差,这个“牛皮”终有一天还是被自己吹爆了。
所以审查员大可不必来为他人背这个锅,今天讨论的这个low,绝对不是指审查员low,而是政策的low,肉食者的low。
行政机构应该给业务机构松绑,到底专利该怎么审查,应该业务机构挂帅,而不是根本啥都不懂的行政机构在瞎指挥。
专利局为什么每况愈下,业务专家几乎殆尽,根子就在于这十多年来,被指挥棒给害的。
因为在这种指挥棒下,只会听到口号越来越响的要“打击”、“集中整治”、“重拳打击”、“从严规范”、“清理”等等官本位治理思路。
所以才会导致为了行政数据好看,要让“贡献论”重回创造性审查标准,而不考虑中国的现实环境。
其实在本文开篇的案例中就能清楚地看到,中国目前专利审查员的能力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具有的能力,差距越来越大。
这和欧洲专利局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如果说欧洲专利局也采用COMVIK混合方式来处理技术和非技术及贡献技术特征的认定是,人家的基础是专利审查员往往就真的是这个领域的行业专家,看到专利一眼就能区分出到底创新的贡献站位本领域来看到底有没有创造性,因此根本没有必要在没有意义的技术特征上浪费时间,去找现有技术来印证,因为他本身就是最好的专家证人。
这才是专利制度的本质,才是专利审查的核心。
然而现在看看中国的专利审查员,有几个能达到欧洲专利局审查员的专业水平。即使是工作量已经比中国专利审查员少很多了,欧洲的专利审查员还是在投诉其平均单个专利的审查时间越来越少,这将极大影响专利质量,这也成为过去几年欧洲一直在尝试推动专利局改革,放弃以数量为目标,而应以质量为主的路线上来。
这一点,和美国政府问责局(GAO)刚刚对美国专利商标局的“专利质量”问题的“审计报告”中提到的观点是一致的,
GAO对USPTO的审查质量审计
相比之下,中国虽然口头上强调高质量专利,但是身不由己的干得全都是低质量的事情。这么大的申请量,工作量压着,怎么可能出来高质量的审查?
凡是如此宣传的,可以称之为——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