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根据该计划,到2030年,中国高校要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构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新模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中国电子信息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是中国雷达、信息论、密码学、电子对抗、微波天线等学科的发源地,信息与电子科学技术及计算机与智能科学技术两个学科群入选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位列A+档,并列全国第一,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位列A类,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为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西电于2018年5月27日-28日联合主办了“2018国际人工智能院长论坛”,30余位IEEE Fellow及国际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专家,20余家中外人工智能行业领军企业参与了论坛,为学术界、企业界带来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新思想和新思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有近三十年的积淀。1990年成立了国内第一个神经网络研究中心,2017年11月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突出三条主线,形成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新模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领跑新一代人工智能时代
注重链式思维,构建“国际化+西电特色”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
2004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获批,开启了西电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之路,确立起了“国际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特色”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本硕博一体化贯通的培养模式给了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全方位开发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将“创新创业”贯穿于学生成长全过程。2008年,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成为迄今为止全国人工智能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特色专业。
拓展载体建设,厚植产学研协同化人才培养基础
《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了“深化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要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同样始终坚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理念。
产学合作离不开载体、更离不开平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先后建立起3个国家级平台、9个省部级科研和教学平台以及6个省部级创新团队。还与惠普、华为等企业合作建立了9个创新实验室,依托平台,从应用项目开发、应用性学术竞赛、创新项目研究三个方面引导和培养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项目开发当中去—实现“练中学”,让学生通过学术竞赛快速提升科研能力、加强学术交流—实现“赛中学”,让学生主持创新项目研究、充分挖掘自己的创新能力—实现“研中学”。
突出研教融合,打造高精尖专业化科技创新团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师资队伍由IEEE Fellow、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焦李成教授带领,队伍中有多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青年拔尖人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等的获得者与入选者。
这支队伍将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在人才培养的同时还取得了一批科技创新的重要成果。近五年,在人工智能领域获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9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及教学成果一等奖。成功研制了我国首套类脑SAR系统、首套基于面阵CCD的光谱视频成像系统、首个人脸画像识别系统等重大应用平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将依托电子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学科优势,进一步确立“智能感知用”的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多学科交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完全融合、科技前沿与教学完全融合,培养适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人才。
来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