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 程實
「精而益求其精,備而益求其備。」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關鍵,而培育新質生產力,是一個上下同欲、久久為功的過程,細節尤為重要。
從企業層面來看,新質生產力是突破傳統的抓手。對新質生產力的理解,從狹義的解釋來看,就是基於新興數位資訊技術實現中國經濟在傳統製造、傳統服務和傳統業態上的新突破。首先,傳統製造的新突破是全球價值鏈上中國中低端製造業向中高端製造業的轉型升級,以及中高端製造業進一步向未來前瞻性領域的大膽創新。
這些領域主要包括與製造業相關的數位資訊領域、綠色新能源領域、新材料領域、生物科技和醫藥領域等。其次,傳統服務的新突破將伴隨着生活性服務業比重下降和生產性服務業比重抬升。生活性服務業主要面向居民個人和家庭,提供滿足日常生活需求的服務。隨着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與大資料、人工智慧、物聯網等高度融合,與中高端製造業強相關的,如數字物流、金融科技、大資料諮詢等,高附加價值的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
最後,新業態的突破是指價值鏈上新場景的融合。這需要堅持內地大循環與內地國際雙迴圈的相互促進和融通。以製造業為例,如果能夠打通供應鏈上內銷轉出口或出口轉內銷的瓶頸,實現內地大市場和國際貿易市場供應鏈上的場景融合,那麼將刺激新的產品和生產性服務的創新。
從微觀層面來看,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科技轉化。從微觀視角出發,激勵機制不完善阻礙了生產性服務業的市場細分,最終阻礙了科技轉換過程中的「中間環節」走向成熟。我們在過去一年調研了來自浙江、湖北和廣東的近30家企業,其中製造業企業佔比超過90%。我們發現,要實現傳統製造、傳統服務和傳統業態上的新突破,形成企業的新質生產力,首先需要突破的核心瓶頸就是科技轉化困境。相比歐美市場40%-50%的科研實際轉化率,當前中國科技轉換生產力水平仍然較低,科研實際轉化率不足10%。
基於我們的調研,一個亟待解決的關鍵性問題就是科技轉化的「中間環節」不成熟。以製造業企業為例,多數被調研的企業家均對人工智慧賦能表達出非常積極的態度。然而,調研發現,90%的企業負責人表示需要專業人才對AI賦能的模型和解決方案進行通俗直接的解釋;80%的企業負責人表示不清楚通過AI賦能生產製造後具體能為企業帶來多少現金流;65%的企業負責人表示自己完全沒有意識去長期收集和整理自身生產製造類的相關資料。
因此,內地製造業想要通過價值鏈上的轉型升級形成新質生產力,亟待「中間環節」的成熟發展。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