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资本“严冬”下临床需求仍热烈 本土医药创新转向“自研+BD”双轮驱动

《科创板日报》11月7日讯(记者 郑炳巽 实习记者 张真)在资本寒冬的笼罩下,“创新”成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词。

近年来,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的速度与质量均有大幅提升。与此同时,临床需求有哪些变化?原研创新如何实现从跟随创新到引领创新?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当下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这些成为了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从业者们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资本“严冬”下临床需求仍热烈

2023年11月2日,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杭州市投资促进局、杭州市临平区商务局主办的2023第十五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CHSESI,简称“启思会”)在杭州举行。

在下午的中国医药创新趋势论坛上,贝达药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丁列明、翰森制药首席医学官吴穷、中电四公司总裁助理兼生物医药事业群总经理倪斌、诺诚健华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崔霁松、艾伯维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董莉君就中国医药创新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生态变化,及企业应变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贝达药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丁列明看来,当前市场需求正处于急剧变化和上升阶段之中,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任何产品都需要根据临床需求的变化去做。

以贝达药业的抗肺癌新药凯美纳为例,作为首个上市并创下连续六年年度销售收入突破10亿的产品,其适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一线治疗适应症于2017年降价54.58%纳入医保。但在大幅降价下,凯美纳收入增速明显放缓,此后其新增术后辅助治疗适应症于2021年底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并自2022年1月1日起执行医保定价。

诺诚健华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崔霁松则站在更为宏观的视角指出,国内创新药物的历史,仍旧很短。

“我们所谓的‘严冬’只存在于资本市场,但真正具有临床需求的患者是非常多的。”崔霁松表示:“以肺癌为例,当前许多药物还远远不能满足患者需求,那么根据病人需求的发展,我们是否能够研发出使得癌症演变为一种慢性病的创新药物,从而让患者生存得更久?所以我认为生物医药的创新才刚刚开始。”

谈及临床需求升温下新药研发环节的变化,翰森制药首席医学官吴穷指出,目前企业大多通过“自研+BD”的双轮驱动模式来形成产品集群。

对此,中电四公司总裁助理兼生物医药事业群总经理倪斌表示,当前医药企业选择外包给CRO公司代工居多,在商业上往往通过并购的方式来实现,在药物靶点高度同质化的背景下,这种模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对创新药物新适应症的发现过程。

▌如何从跟随创新走向引领创新?

针对国内医药原研从跟随创新走向引领创新的问题,几位与会人也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吴穷认为,跟随创新的确定性强,具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可以快速提供可持续的药物产品线,从而为企业获取一定收益。实际上,跟随创新也能通过设计一些更好的药物来区别自身比较优势。

“引领创新,需要企业长期跟随科技发展,包括技术储备、研发机构合作以及转化能力,其中研发过程往往具有突破性和首创性,这使得企业将要面临更大的风险。”吴穷表示。

对此,丁列明坦言,在研发best in class和first in class药物成功率上,中国与欧美差距还非常大。在此背景下,国内企业要如何最大化发挥创新要素优势,以快速融入国际医药生态圈,就成为了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倪斌认为国内生物医药企业亟需修正人才结构:“对引领创新问题来说,公司的管理体系、考核体系固然重要,但有时候去找一个资深的项目经理,与自身研发核心最相关联的人员,可能会更好地解决问题。”

艾伯维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董莉君则站在全球企业的视角指出:“虽然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管控,但同时好处是得到存货支持的力度很大。在资本的寒冬下更需要我们这样的企业,去寻找best in class和first in class来拯救我们的患者。”

(科创板日报记者 郑炳巽)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UA0ClPY6kF8n4Qw_XrmzTJ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