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蘇港學子參觀中車戚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大公報實習記者梁羅茜攝
在中車戚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劉雲清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中學時代為了滿足「拆拆弄弄」的愛好,也為了能夠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劉雲清進入中專,開始學習維修的相關技能。畢業後,他由國家分配進入鐵道部戚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成為了一名維修工。在維修機器的過程中,他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公司一千多台零件,每件我都至少反反覆覆維修幾百遍。」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中,他甚至練就了聽聲就能判斷哪台機器出故障的技能。
除了維修,劉雲清也開始自主改造設備。他曾用了三四個月的時間,將國產磨床的零件挨個環節調整,讓本該淘汰的上世紀八十年代產物,達到了進口設備都無法達到的高精度。為了提高對數控設備的認識水平,劉雲清更是搬來了設備機械、電氣、液壓、軟件等多個領域的書籍苦讀。
高鐵「復興號」齒輪箱體內部複雜,人工清洗後殘留的鐵銹渣直接影響着齒輪的壽命。於是,劉雲清開始牽頭製造清洗設備,他帶領徒弟尋找了30多家供應商進行技術交流與實地考察,前後拿出了10多個方案進行論證。最終,他們用了兩年的時間,成功打造出了世界首台高鐵齒輪箱全密封清洗機。
「造夢,創新就是關鍵」
作為新時代產業工人,他也對自己發出了新的挑戰。他領辦的「劉雲清勞模創新工作室」先後獲評江蘇省示範性勞模創新工作室、江蘇省技能大師工作室、全國示範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等多項榮譽。時至今日,劉雲清已帶領團隊開展重點攻關項目68項,取得科研成果50項,自主研發設備300餘套,設計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50條,為產業向智能製造轉身作出了巨大貢獻。「造夢,創新就是關鍵。」劉雲清說。
大公報實習記者朱文艷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