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钢铁协会的数据统计,中国钢铁产量已突破10亿吨量级,不仅占据全球钢铁产量的一半以上,更是多年稳坐全球老大宝座。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中国钢铁业在迈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更需要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智慧化管理。如何让“钢铁巨人”更敏捷?欧冶云商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顾永兴带领技术团队持续打磨产业互联网,为“钢铁巨人”生态圈装上中枢神经,助力钢铁企业提质增效。
重构传统供应链,将产业互联网带入中台化时代
作为产业互联网领域的老将,当2020年顾永兴进入欧冶云商时,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巨无霸”。说“巨”,并不为过。从“吨位”看,钢铁产业都是以吨为起始量级,从“咖位”看,围绕钢铁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和产品,处处彰显出“国之重器”的风范。
“接手欧冶云商研发中心的时候,平台已基本理顺钢铁交易流程,进入到快速成长阶段。”但顾永兴很快发现了“成长的烦恼”,公司面临着业务规模化增长与平台支撑动能不足的矛盾,这意味着平台建设进入了“深水区”。
解决“巨而不强”的痛点,顾永兴依据战略全景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理念,提出了中台化建设构想,通过解耦和重构传统供应链,为公司的业务创新提供动力。但巨人转身并不容易:“互联网+钢铁”等产业互联网属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行业,因此,在最初的开发架构搭建上,他们更倾向于稳态的瀑布模型,即根据需求设计系统,通过过程保障系统实现,它的优势是稳定,但劣势也很明显,对于动态变化反应的敏捷性不够,而且要走到结尾才能印证其是否成功,难以适应未来的需求响应速度。
顾永兴决心将其转型为更偏向于互联网的敏捷开发模型,让创新可以小步、快速迭代。他带领团队,通过不断研究业务本质来建立模型,搭建起业务、数据、技术3个中台并驾齐驱的新基础。以钢厂的出厂物流为例,这个行业有自己的既定流程,每家钢厂下产线、上物流平台的管理模式都有不同特点,难以进行标准化管理,怎么办?顾永兴与团队深度解析这些环节,将每一小段流程“萃取”成标准服务方式,并以不同顺序敏捷串联,如此,不仅可实现平台的标准化,对于不同钢厂,也能形成个性化解决方案,一举两得。
在构建中台化的过程中,一支能打硬仗的技术团队也逐渐成形。记者在欧冶云商的研发中心看到,按照其平台全景图,这里研发人才济济,“向下对接产学研,打通与同济大学、华东师大、四川大学等高校资源;向上引入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首席工作站。”顾永兴如此形容企业的“人才雁阵”,这里每年的研发投入超亿元,让高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为生态圈创造价值,平台沃土长出“第二棵树”
对于“互联网+钢铁”产业互联网而言,群雄争霸的年代已过去。2015年前后,这一赛道冒出300多家企业,后来逐渐演变到“战国七雄”,等到2020年前后,只剩下“三足鼎立”,欧冶云商就是其中之一。作为钢铁产业互联网领军企业,平台在钢厂端与使用端深度链接、O2O线上线下物流联动、全流程数字化服务等方面形成竞争优势,并逐步构建起数智化核心竞争力。
放在顾永兴面前的第二个问题来了:当平台走到规模化成长的成熟期,发展的第二曲线、第三曲线在哪里?这事实上也是第一个问题的延续,即当平台完成中台化建设,如何从支持主营业务增长,进阶拥有赋能生态圈的能力,为生态圈用户带来数字化转型的工具、方法和理念。
欧冶云商开始试水将数据模型赋能上下游企业。顾永兴将目标对准了生态圈内的沿江沿海物流。钢铁物流有个传统,每个钢厂往往会对应一个码头,这使得出厂物流格外顺畅,但痛点也显而易见,因为各管各家,导致回程空载率高。从2021年起,顾永兴带领团队将有条件的水运资源和需求整合在一个平台,探索通过规划模型求解来减少空载和排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为生态圈提质增效,还表现在创造价值上。“今天我们所说的创造价值,并非从钢厂和企业身上争夺利润空间,而是通过数据驱动,创新产销模式。”他说,就在去年底,基于敏捷开发与深度学习的预测模型——预测式组织生产模式来了,这使得钢厂能在多生产基地、多产线数量、多销售渠道之间找到平衡,助力钢厂从基于合同的生产组织模式向基于需求预测的生产组织模式转变,进一步提升效率、效能。
跳出生态圈,顾永兴还带领团队尝试以标准化平台为沃土,培养“第二棵树”“第三棵树”。从产业往外看,不少产业有着和钢铁产业较为相似的模式,比如:作为电子行业润滑剂的稀土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但同样面临着构建产业互联网的挑战。顾永兴透露,目前平台正在尝试将标准化服务向第三方开放,让不同的行业、应用主体、品类都能在同一个平台上产业互联。
作者:徐晶卉
编辑:张懿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