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就睡眠话题做个小结

在后台看到大家对睡眠的话题共鸣较多,说明很多人还是意识到了睡眠的确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老威认为睡眠是健康诸因素中,最重要的。

老威不是医务工作者,之所以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以及有点心得,完全是因为自己过去吃睡眠不好的苦头太久了,有兴趣和意愿改良而已。而根据所谓“久病成良医”的逻辑,咱虽然成不了良医,但长期的努力中,多少积累了一点心得,如此而已。

针对网友们比较关注的两个问题,以此小文作答,及对睡眠话题做个小结。

网友关注的两个问题是:1、该选什么样的设备来监控自己的睡眠。2、什么样的睡眠数据算是好的睡眠。

用什么设备来跟踪。

现在市面上可以用来跟踪睡眠的设备,几乎可以用浩瀚如海来形容。这里面,当然也是参差不齐的。

我觉得一说到设备,我们作为用户,首先应该在心里确立起这样的认知:

1、所有我们民用领域的产品,都不是单纯用直接的“观测法”得到数据的——观测法如水银柱量血压,用摸脉来了解心率等,都是直接得到的数据,这个一定最准。

但大多数民用健康穿戴物品,多数都是基于腕测的光电心率,而光电心率的读数本身,也是根据光照反射回来的数据来计算的。

老威名言:一旦牵涉到算法,那只有厂商里做模型的人群有发言权,外人实在无法断言其“准不准”的问题。

2、即使我们没有资格说其准不准,但是个人的趋势,却是可以确立和有迹可循的。特别是在同一个设备、同一个功能、跟踪同一个人,一定有其规律性。

如果连这样的规律性都不存在,那么该设备就完全是瞎搞了。

一般大厂的设备,在技术沉淀上有优势,即使没有时间上的优势,在技术可以被买卖的当下,也可以借助技术引进而弯道超车。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一个残酷的定律是客观存在的:选头部!

在这个前提下,怎么选,就变得非常个性化的事情了,没有统一答案。

老威在接下来要用来做例子的是:Garmin 158、Polar Grit和Apple watch。

我是Garmin和Polar多年的用户。不过就Garmin而言,过去多年来,用的是Fenix,它实在太茁壮,不适合在睡眠时佩戴,对我来说,这么大而重的装备戴在腕上,一定会影响睡眠。而158本来是为了用它的HIIT计时功能,不曾想它的睡眠功能配备的也是“高阶”,而且因为定位低端,塑料感强大,因而又轻又小,是所有用过的设备中最“无感”的(与手环没有什么区别),因此非常适合睡觉佩戴。

我过去从来不是AW的用户,这块AW是今年的生日礼物——因为今年生日正好落在春节期间,而老威长期以来外出运动从来不携带手机,过去跑个二环啥的,时间很长,每次回到家里,家人都有“如释重负”的牵挂落地的感觉。因此,家人用一个蜂窝版的AW作为礼物,并开通了esim(在北京开始只有联通有esim服务,现在移动也开了,作为移动用户的老威也用得上了),方便外出的时候随时联系。

记录的不同特点(与自己能记住的时间,以及睡眠结束后的主观感受对比):

Garmin158记录睡眠的特点:

1、深睡时间与体感吻合度比较高,这点我印象深刻。

2、中途的清醒时间容易被少记录,而往往记录成浅睡。譬如,有时候夜间起来上厕所或者喝水,重新躺下后,可能会有几分钟到十来分钟的醒着(这时候会看表的),但是它记录的往往比实际(这时候是真实根据手表时间记录的)要短。

3、从多眼动期结束后,随之醒来的时间,很容易被持续计入多眼动期。

这个特点非常容易观察,譬如,我在清晨醒来之前经常做很深的梦(标准的快眼动期),醒来后,已经是整个睡眠结束了,再躺几分钟让身体适应一下就要起床。这个“让身体适应”的时期,往往被继续计入前面的多梦(快眼动期)里。

4、总体来说,如果我们把深睡+快眼动期理解为广义的深睡,那么它记录的广义深睡可能比实际稍稍多一些。而上面第二条说的“容易将清醒时间少记录”,被记录到“浅睡”上,影响不大。可能“浅睡”和短暂的“醒”本来就不容易严格分解。

总体来说,Garmin记录得比较符合体感,稍稍有点偏向于“账面好看”。

Polar Grit X记录睡眠的特点:

1、它把睡眠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在睡眠中的ANS恢复,一个是常规的睡眠质量。这是它区别于其他系统最明显的特点,也显得很专业。

不过ANS只取睡眠前4小时,理由是深睡多集中在前期。我的体会却是整夜都有深睡和快眼动期。

2、它的深睡部分和快眼动期部分,与主观感受比较吻合(只能说吻合,不能说准确,因为这两个时期都是最难醒来的,能用来做对比的,就是快眼动期结束后醒来看表时的时间界限——而且等到起床后,这个半夜里看表的动作可能还会淡忘)。也就是说,它记录的深睡+快眼动期,即广义的深睡,与真实的感受比较相符。

它的广义深睡(深睡+快眼动期)比Garmin的记录略少,算比较接近。但两者各自狭义的深睡,和快眼动期的占比,有时候会有不同。

这也是我在过去的文章中说,Garmin和Polar在记录上比较接近,也主要是就两家“深睡+快眼动期”这个广义深睡数据比较相同而言的。

3、它会记录许许多多的“中断”。

我理解Polar的“中断”大概就是其他系统“清醒”的意思。它记录的清醒总时间,跟AW很类似,但中间表示中断的线条,比AW明显要多得多。

大块的清醒时间,和许多零碎的中断时间累加的清醒时间,即使总量相等,但意义应该是不一样的。后者会显得睡眠很零碎。

所以,在Polar体系里,我的睡眠量和复原度良好,但连续性始终是“差”。

Apple Watch记录睡眠的特点:

1、它记录的深睡特别短。这点可以在网上看看其他网友的体验,几乎都提到这一点。有的网友甚至为此表达了揪心的感受。

2、它的快眼动期与Polar系统记录得很接近,所以把“深睡+快眼动期”加在一起——我们称它为广义的深睡吧——往往也会显得比较短,所以有时候令人感到担忧。

3、它的清醒期往往是大块的,而且时间也比较长。这点跟我主观感受有比较大的差异。

4、但是有一个与其他系统显著不同的表述:其他系统里所称的浅层睡眠,在AW里称为核心睡眠。我猜想,会不会基于这个原因,把有的深睡成分划到核心睡眠里了呢?

小结:

1、任何两家设备,在记录同一场睡眠的时候,都没有完全一致的数据。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到这种差异,有可能是由不同手臂佩戴不同设备这个事实所引起的。因为记录睡眠的逻辑,一是心率及心率变异性(不同厂牌的技术就不一样,记录的心率数据就可能不一样),二是睡眠还要记录身体动作(此处只能是手臂动作),一晚上人要翻身无数次,手臂摆动无数次,而这些动作,都不可能导致左右手是对称在动(如果是这样,那就是中邪了)。

2、大致上,广义的深睡(即记录的深睡+快眼动期),最后各厂记录下来的总数,大致接近,虽然我暂时找不到逻辑上的关系。

3、在中断(或者醒来)的记录上,从总时间而言,Polar和AW比较多(Polar中断的次数特别多,但两者总时间差不多),而且也比较符合体感,而Garmin记录的“醒来”只有几分钟,跟体感不符。

4、在狭义深睡的记录上,AW非常少,且另一个广义深睡的组成部分——快眼动期——也没有明显增多,数据显得整晚的睡眠有效性较差,这跟体感不符。

5、Polar的后期报告功能最完备,适合做分析。

说了半天,实际上,“该选哪个”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是的,开篇就说了,这个话题没有标准答案。器材也要靠跟人之间的磨合,互相摸透了脾气,利用它积累的数据的趋势,才能为我们服务。

说到趋势,必须多说几句,其实道理很好理解:

譬如,AW的深睡记录比较短,同一天在其他设备记录的1.5小时,AW记录假设是0.5小时。两个设备之间不要对比,谁都是在“自家标准下做出的记录和分类,与它人无关”,如果未来自己的每晚深睡,在AW里变成1小时了,那就是翻天覆地的提高。

同理,如果在Polar里,睡眠连续性只有1.5分(满分为5分,系统说一般普罗大众的大数据平均值在3.2),那么一段时间后,这个连续性指标变成2.5了,那也是天翻地覆的优化。

老威的观点,任何生理数据,只要不是用直接的观测手段取得,那么它的数值,只有放在本身的系统下才有价值,放到别的系统里就完全没有意义——这也是我一直说“看趋势”的本质意义。

如果用观测的办法取得的,如,用一根尺子量身高,那么无论什么尺子,只要是合格品,如果手法没有瑕疵,结论也没有瑕疵。跟用什么厂牌的尺子没有关系。

再譬如,称体重。无论弹簧秤还是电子秤,甚至抬杆秤,都是观测的办法,也是只要方法准确,数据一定是准确的。但是如果量体脂,就牵涉到算法,也许两个不同厂牌的体脂秤,你站上去,展示的体重数据是一样的,但给出的脂肪含量,胖瘦分类有可能是不一样的。

但如果同一个人,用同一台秤,长期积累,其数据的趋势则一定是符合变化事实的。

如何衡量自己的睡眠好坏。

1、究竟要睡多久。

医学界都没有办法得出一个标准答案。

但是大致的说法还是有的。譬如“成年人平均15%的深睡,老年人可能降到10%都是正常”之类的说法,是有大数据属性的。

过去对睡眠的分法只有“睡着”和“醒着”。老年人“醒了半宿”,简单粗暴地表述一下,就相当于“醒着”50%。

后来分成“醒着”、“深睡”、“浅睡”。

到如今,主流的分法是“醒着”、“浅睡”、“深睡”、“快眼动期”。

“深睡”,俗称“睡得像死狗一样”,有的人真的认为这就是死亡的一种形式。这个时候,是很难醒来的。即使强行弄醒,也是灵魂出窍的状态——我老是形容这是“生不如死”的状态。

“快眼动期”,按照医学的解读,这时候脑子在运转,体现为多梦。但那是潜意识的,而身体肌肉则无法运动。

大自然真是精妙啊!因为这个时候脑子活跃,且是潜意识的,而身子不能动。如果身体能动,那么梦中冲锋陷阵,打架斗殴,都被指挥到行动上(这时候是潜意识的,没有恐惧感),那会造成多大的危害?实际上,梦游就是身体在这个时候被意识支配动了的状态。吓人。

一般理解,“深睡”+“快眼动期”就是广义的深睡。

主流的观点:

1、一般人每晚有2.5~3小时的广义深睡,是足以应付一天的劳作的。

2、当睡眠质量差时,加大睡眠基数,是保障睡眠良好的前提。所以,晚上睡不好,次日如果适当晚起,或者午间补睡,是有意义的。

3、根据Polar的观点,当睡眠延长后,连续性得分会降低。这点它也给出了解释,认为是正常的,因为最迫切的睡眠需求被满足以后,不迫切的睡眠下,中断自然会增多。

4、说到底,最主要还是看自己次日的状态,如果感到精力充沛,那么即使头一晚没有睡好,也可能近段时间的休息非常好,有足够的精力去应对。

5、如果使用了有运动提示功能的设备,那么适当参考设备的提示,也是有益的。

6、当感觉休息不好时,最重要的是做好精力平衡(毕竟不可能所有人都有大白天睡觉的条件吧),尽量听从身体的声音,不要盲目劳累。对于喜欢运动的人来说,尤其不要在这时候强迫自己从事高强度运动——哪怕本来是在课表的计划内。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30318A02AWI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