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 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特别报道2023年2月13日—14日·北京
“人工智能正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引发这些领域发生了巨大甚至颠覆性的变化。但智能教育并没有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取得明显成就。”2月14日,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平行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袁振国提出,智能教育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场景的运用,是对现有教育的赋能增效,更是对未来教育的重塑。
近10年来,智能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学、教、管、评等不同方面都有了广泛的运用。但袁振国指出:“截至目前,智能教育总的来说是以技术为中心,其特征主要有重技术应用、重技术功能、重‘大数据’轻‘小数据’等,关注的是把已有的技术应用到教育场景中去,满足于提高现有教育的功能和效率,是在传统教育背景上做加法而不是创设新的教育形态和场景。”
袁振国把这种情况称为“人工智能+教育”,认为这是一种“冷”智能。而教育事业是以人为对象,为国家育人才、为个人促发展的活动,是有情有义、有温度的活动。“智能教育要向‘教育+人工智能’转变,发展有温度的智能。”袁振国说。
“教育是人与人的联系,智能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是通过人、依靠人、为了人,以是否促进了人的发展为衡量标准的。”袁振国强调,人的发展主要通过内因起作用,通过人的自主能动性激发变化。人工智能如果仅仅是联结客观数据,不能与人的思想情感联系起来,不能激发人的脑神经机制活动,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只有激发了人的内生力,智能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而‘教育+人工智能’就是要以人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以促进人自由的、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为目的,不断创设和开辟新的教育场景、教育形态,以解决问题和实际需要为导向,以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为引导,让技术为育人服务,在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智能教育的不可替代性。”袁振国说。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
《中国教育报》2023年02月15日第2版
作者:本报记者 梁丹 见习记者 程旭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