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别跟我说“BI 都相通”!你的学习认知在第几重?

别跟我说“BI 都相通”!你的学习认知在第几重?

作者头像
Tableau喜乐君
发布2025-11-13 19:17:22
发布2025-11-13 19:17:22
100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Tableau喜乐君Tableau喜乐君

XILEJUN‍‍‍‍

喜乐君

Tableau Visionary 、Tableau Ambassador‍‍‍‍‍‍‍‍‍‍‍

业务数据分析“专家”、敏捷BI布道师,《数据可视化分析》《业务可视化分析》多本书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管学院MBA校外导师

以Tableau会友,致力于构建业务分析通识框架‍

XILEJUN.com 全球、VIZWISE.cn 国内

“唯有知识,让我们免于平庸“

00—导言

近期招聘分析师,我发现了一个普遍且棘手的现象:当我问及 Tableau 的使用经验时,许多候选人——无论他们之前用的是 PowerBI、FineBI 还是仅仅是 SQL——都近乎一致地回复我:“没用过,但 BI 都是相通的”。

这句“相通”,听起来似乎颇有道理,但往往隐藏着一种“坐井观天”式的傲慢。他们以为学习了一点 Power BI 就洞察了整个 BI 世界,以为拿到了某某工具的证书,就可以轻松驾驭 Tableau 或 Power BI 这样的企业级平台。

为了印证这种“相通”的深度,我通常会追问一个最简单、也最常见的高级分析案例:“如何使用一张交易明细表,完成‘不同购买频次的客户数量’分析?”

令人失望的是,候选人信誓旦旦的回答背后,瞬间暴露了他们对工具的无知和肤浅。这个在 Tableau 里需要 LOD 表达式(如 FIXED)或在 Power BI 里需要复杂 DAX(如 SUMMARIZE + ADDCOLUMNS)才能解决的经典问题,他们有的人甚至会脱口而出:“DAX写一个 CALCULATE 计算‘频次’就好了。”

这种肤浅的认知,正是阻碍分析师成长的“拦路虎”。

今天,我想借用“看山是山”的三重境界,来解构 BI 学习之路,并极力批评这种“万物相通”的浅薄之见。

在展开讨论之前,我想先引入一个禅宗的著名公案——“看山的三重境界”,它能完美地概括一个分析师的成长:

  •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是指人生的初始阶段,天真、质朴,认知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你看到什么,它就是什么。
  •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是指人开始深入思考和质疑,被知识、逻辑和复杂的表象所困惑,反而看不清事物的本质,陷入迷茫。
  • 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是指人经历了困惑与求索,最终大彻大悟,回归本真。此时,他依然看到山和水,但已能洞悉其背后的本质与规律,是以一种全新的、通透的眼光在看待。

这个比喻,用来形容 BI 分析师对工具的认知过程,简直是再贴切不过了。

0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是分析师的“新手村”,也是大多数“相通论”者的立足点,可谓第一重境界。

在这个阶段,他们眼中的 BI,就是“相通”的。通在何处?

  • “拖拖拽拽”:不就是把字段拖到画布上吗?
  • “可视化”:不就是做点条形图、折线图吗?
  • “连数据库”:不就是连个 MySQL吗?
  • “仪表板”:不就是把几张图拼在一起吗?

他们从一些功能相对单一的工具,甚至是从 Excel 透视表的经验出发,就“坐井观天”地推测整个 BI 世界不过如此。在他们看来,BI 约等于“高级版 Excel”或“好看点的报表工具”。

这个“而已”的背后,恰恰突显了他们的傲慢。

恕我直言,越是如此认为的人,他们眼中的逻辑世界可能就越简单。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 Tableau 的 LOD 和 Power BI 的 DAX 值得分析师投入上百小时去钻研,他们甚至不知道这些表达式为何物,就轻飘飘地以为“这些 SQL 都能实现”。

这正是邓宁-克鲁格效应的典型表现:处于特定领域能力底层的人,会系统性地高估自己的能力 。一项经典研究表明,测试中得分垫底的参与者,平均将自己的表现排在了第 62 百分位 。这在认知心理学上被称为“无意识的无能”(Unconscious Incompetence) 。

在 BI 领域,工具使用者(很多表哥表姐)在学会了一款工具后,会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理解了整个领域。他们看待其他工具,不过是自己熟悉工具的“换皮”版本。他们的思维模式是纯粹程序化的:“将字段 A 拖到画布 B,得到图表 C”。他们缺乏必要的“元认知能力”(metacognitive ability)来识别自身能力的不足,这被称为“双重负担”:那些让你表现不佳的技能缺失,恰恰也是让你无法评估自身表现的技能缺失 。

就像我面试中提到的那个“频次分析”问题,很多应聘者根本没有“预先聚合”的概念,自然也无法理解工具为此设计的复杂功能 。

他们看到的“相通”,只是 BI 产品在表层功能上的趋同,是最低层次的“功能相似性”。他们看不到冰山之下,那真正决定工具灵魂的内核。

要跳出这个层次,就必须打破工具的表象,去理解工具背后的逻辑。这也是我近期在尝试讲解“SQL 别裁新解”和“DAX 别裁新解”课程的初衷——我希望给大家一些不一样的、深入内核的观察视角。

0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当分析师开始深入使用一到两款主流 BI 工具时,就会立刻进入“看山不是山”的第二个境界。他们会痛苦地发现,BI 不但不“相通”,反而是“大相径庭”的;不仅选择痛苦,而且兼修多个工具更是难上加难。

每个工具出现和发展的背景不同,决定了它们截然不同的“哲学”。

Tableau vs. Power BI:探索的“语法”与建模的“库”

Tableau 源于斯坦福的 VizQL 技术,它的核心哲学是“可视化语法”(Grammar of Visualization) 。Tableau 将数据分析视为一个“提问-回答”的连续探索过程。因此,它在易用性、交互灵活性、可视化探索方面一骑绝尘 。LOD 表达式、表计算、集(Sets)和参数(Parameters)的设计,都是为了让分析师的“思路”能不被打断地“流淌”下去 。

Power BI 则源自于 Excel 基因的“三件套”:Power Query、Power Pivot 和 Power View。它的核心哲学是“数据建模” 。

它的可视化逻辑更像是“图表库”(Chart Library),导致它做简单图形时反而不如 Tableau 灵活(难以定制),但它内置的复杂功能(如财务报表)却远超对手。其灵魂 DAX 语言,是为 VertiPaq 引擎量身定制的,极其强大,但也带来了陡峭的学习曲线 。

近期在“SQL 别裁新解”一课中,我从 SQL 表达式角度对比了 Tableau LOD 和 DAX Calculate 表达式的差别,读者可见它们显而易见的不同、不通之处,这也带来了概念上的巨大差异。

简言之,Tableau 胜在业务分析的灵活性,而 Power BI 胜在建模和 DAX 语言。在这一层,你越精通其一,就越会发现它们与对方的“不通”。凡人轻视,觉得不过尔尔,这也是一种无知的傲慢。在我看来,你越学习它们的细节,就应该越敬畏它们的优雅或专业。

这也是我不推荐初学者同时尝试深度使用 Tableau 和 PowerBI 的原因,这是一条不成魔就成神之路!

Looker 与 FineBI:不同的“分支”与“迷茫”

Looker(现属 Google Cloud)则代表了另一个分支:云原生的“语义层” BI 。它的核心不是可视化引擎,而是 LookML。它试图通过代码(SQL 抽象)来定义“指标”,实现全公司的数据治理和口径统一,确保“收入”这个词在任何报表中都代表着完全相同的业务逻辑,从而建立起“单一事实来源”。这在云服务时代有其独特的取舍和价值。

国内FineBI则是市场之翘楚。十月份我受邀去帆软总部,与他们的产品研发、产品经理做了深入交流,坦诚地分享了我对 FineBI 新版本的个人意见。在我看来,FineBI 至今还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定位。它在产品学习上摇摆不定,既想学 Tableau 的灵活性,又想学 Power BI 的强大模型,还要有自己的特色。而这种“既要又要”的摇摆,最终让它“迷茫得难以驾驭”。当然,FineBI 在满足企业级复杂报表和数据填报(Writeback)等特定场景下,依然有其独特的优势。

在第二重境界的分析师,看到了工具间的巨大鸿沟。

他们开始理解“术业有专攻”,甚至可能成为某一工具的“拥趸”,鄙视其他工具(我似乎就散发着这样的气息😄)。

这虽然也是一种“偏执”,但至少比第一重境界的“无知者无畏”要进步得多。

0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在深入理解了各大工具的哲学、优势与局限,经历了“看山不是山”的困惑与痛苦之后,一个高级分析师才能最终抵达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

这里的“相通”,不再是第一层“拖拖拽拽”的肤浅认知,而是底层原理与核心逻辑的相通

这就好比一个深谙各个菜系(川、鲁、粤、淮扬)的大厨,他总能知道每个流派的独特风味和招牌技法,但他更知道,那些共同的佐料(盐、糖、油)、火候的掌控、保持食材鲜美的通用方法,才是“厨艺”的根本。

BI 的底层原理通在何处?

  • 通于业务需求:无论是哪款 BI,其起点和终点永远是“解决业务问题”。是看 KPI、是找原因、还是做预测?业务需求决定了一切。
  • 通于分析过程:从数据源、数据处理(ETL/ELT)、数据建模(星型/雪花型)、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到最终的洞察交付——这个“从数据到价值”的全流程,是所有 BI 项目的共同路径。
  • 通于问题类型与可视化表达:这可能是最核心的“通”点。所有 BI 最终都依赖“可视化”作为表达式。而可视化的选择,取决于你要回答的“问题类型”(是对比?是看趋势?是看分布?还是看关系?)。这一点,我在《业务可视化分析:从问题到图形的 Tableau 方法》一书中做了深入解释。
  • 通于交互与探索:BI 的价值不止于“看”,更在于“用”。所有优秀的 BI 工具,都提供了强大的交互(筛选、钻取、高亮)能力,其共同目的是赋能用户进行“探索式分析” 。

达到了这个境界的分析师,不会再拘泥于工具。他们深知 Power BI 胜在定制,DAX 难以驾驭;也深知 Tableau 胜在灵活,LOD 和表计算同样难以驾驭。

他们解脱了工具的局限,不再固执地以为一个工具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他们会根据不同的业务场景,给出最佳的“工具组合”:

  • “这个需求是探索性的,业务方想自己‘钻’,上 Tableau。”
  • “这个需求是固化报表,尤其涉及复杂财务模型,上 Power BI。”
  • “这个需求需要复杂中国化报表,特别是多级表头、单元格编辑,考虑国产 BI。”

他们聚焦于那些比工具更重要的部分:业务逻辑、数据架构、分析思维、以及普适性的数据分析通识方法,可以看到工具之后的普适性和最佳实践,然后才能在不同行业、不同工具之间游刃有余。

在过去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也与国内多家 BI 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我常常用下面的图来展示分析世界“业务”和“技术”两个方向的关键知识点,它们是相通于不同工具的——只是有些工具暂时没有达到足够的高度。

当然,我即将在2026年发行的《业务分析通识》一书,就将进一步构建这些内容。这才是他们在不同工具之间“游刃有余”的关键。

04—超越工具,回归价值

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BI 都是相通的吗?”

在第一重境界的人口中,是“无知”;

在第三重境界的分析师口中,是“通透”。

我希望每一个分析师都能认识到,这些主流 BI 工具中深藏的科学与艺术——无论是 VizQL 的图形语法,还是 DAX 的上下文逻辑——其价值甚至远超许多大学的理论课程,它们是连接“学术”与“应用”的关键阶梯。

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工具,深入到“看山不是山”的境界;而后又要努力超越工具,抵达“看山还是山”的彼岸。

最后,化知识、技能于无形,方有自己最有价值的能力。

@喜乐君 咨询顾问|上海唯知唯识创始人

《数据可视化分析:Tableau原理与实践》2020.8

《业务可视化分析:从问题到图形的Tableau方法》2021.7

《数据可视化分析:分析原理与Tableau、SQL实践》2023.9‍‍‍

《业务可视化分析:从问题到图形的分析原理与实践》2025.X

《数据分析通识·10讲:写给未来 CEOs》 2026Q1

………… MORE …………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5-10-25,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Tableau喜乐君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