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2025年,如何成为不被AI淘汰的技术人?
在咕泡科技联合创始人、AI大模型事业部负责人 Mic 于「创谷讲堂」进行专题分享后,我们针对AI大模型的技术演进与人才能力要求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本文将从技术变革、架构实现与能力重构三个维度,分享我们的观察与见解。
2025年,大模型已从实验室概念全面进入产业落地深水区。从智能客服到代码生成,从数据分析到内容创作,生成式AI正在重构企业流程与人才能力模型。面对这场AI驱动的变革,技术人该如何保持不可替代性?
传统AI系统以“决策式”为主,擅长分类、识别与预测,但能力边界始终局限于“辅助”层面。ChatGPT的爆发标志着AI正式进入“生成式”时代——不仅能识别模式,更能创造内容、推演逻辑、理解上下文,甚至参与决策。
这种转变意味着AI正从“工具”演变为“协作者”。技术人可借助大模型生成代码框架、撰写技术文档、优化业务流程,甚至构建初步产品原型。这一变化要求我们不仅要会用AI,更要懂如何与AI协同创作。
虽然GPT-4o等模型表现出色,但其高昂成本、数据出境风险与结果不可控等问题,限制了企业级场景的规模化应用。相比之下,DeepSeek采用的MoE(混合专家)架构在控制推理成本的同时,保持了相近的生成与推理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DeepSeek基于海量中文语料训练,在理解中文语境、文化背景与行业术语方面表现优异。同时支持全面开源与私有化部署,为企业提供安全、可控、低成本的落地方案。
但拥有大模型不等于拥有智能化能力。如何让AI理解企业内部知识、接入业务系统成为落地关键。RAG(检索增强生成)架构通过将大模型与企业数据库、知识库、API系统对接,使AI能基于具体业务上下文生成可靠内容,有效解决“泛泛而谈”问题。
随着技术门槛降低,提示词工程(Prompt Engineering)正在成为基础能力。无论是产品经理、运营人员还是开发者,能否写出清晰、结构化、可复用的指令,将直接影响工作效率与输出质量。
但这远远不够。真正稀缺的是能基于业务需求设计AI应用、调试模型表现、将生成能力嵌入工作流的"AI架构型"人才。他们不仅理解技术,更理解场景;不仅能调用API,还能设计整个AI辅助决策链路。
未来技术人的能力模型正在重构:传统编程能力依然重要,但必须与AI协同能力深度融合。企业招聘不再局限于"会用什么工具",而更看重"能否用AI重新定义岗位价值"。
在我们看来,应对AI时代的关键不在于追逐所有新技术,而在于建立三种核心能力:
技术本身并非目的,解决真实问题才是关键。AI不是来替代我们,而是来扩展能力边界。那些能驾驭AI、将其转化为业务价值的技术人,将成为未来十年最具竞争力的群体。
延伸学习参考:
若希望深入掌握大模型企业级应用开发、RAG系统构建等实战技能,可关注包含智能体搭建、大模型应用开发、企业级项目实战等内容的学习路径——《AI大模型零基础到商业实战全栈课》。通过电商ChatBI、智能问答系统等企业级实战案例,可以系统化提升AI架构与落地能力。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