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职业生涯选择的回顾与思考。
技术人的职业生涯能否复制?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感谢沈老师让我回顾自己的职场经历。
【1】
2001年毕业时,我考取了高级程序员证书。当时很多同学选择去深圳发展,不少人进入了腾讯、华为等大公司。
那时,我们大学有位教授在武汉创办了公司,导师认可我的能力,给我开出的薪资和深圳差不多,都在 4000 元左右,所以我最终决定留在武汉,没去深圳。
那些进入腾讯和华为的同学,借着深圳大发展的东风,有的负责 QQ 音乐项目,有的在华为担任不同岗位,至今仍活跃在各自领域,还在深圳买了房。我时常想,如果 2001 年我也去了深圳,现在会是什么样子,是不是也能拥有两套价值千万的房子了?
【2】
我的第二次职场机会是去日本。
从教授的公司离职后,我加入了一家日本外包公司,并被外派到神户工作了一年。一年后,同事、老板和上级都很认可我,邀请我一起喝酒、吃饭,还在酒席上希望我留在日本发展。
我让妻子来日本过春节,让她感受一下日本的生活并询问她的意见。商量后,我们决定回国,主要是因为妻子在大学当老师,工作稳定,放弃这份工作去日本不太值得。
我在日本外包公司有个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同事,后来去了东京,进入东软在日本的子公司,如今已是东软日本的第三号人物。
他和我分享了他的成长经历,在东软日本的平台上,他参与各种企业解决方案的开发。在日本做企业解决方案,除了关系网,更重要的是服务的敬业水平和专业能力。
这位同学非常吃苦耐劳,他带领团队在没有任何客户资源的情况下,克服了重重困难,赢得了客户的信任。通过不断积累客户资源,他的团队从东软日本一个濒临解散的3人小组,发展成了上百人的大团队,成为业绩最出色的团队之一。
我时常会想,如果当初留在日本,我的职业会如何发展,又会经历怎样的职场旅程?
【3】
我的第三次职场机会来自华为。
2014 年前后,我接到猎头电话,邀请我参加华为终端的面试。考虑之后,我决定去试试。面试很顺利,我见到了部门负责人,最终拿到了录用通知。
不过,我有些犹豫是否要接受这份工作。当时我35岁,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关键节点。
和家人商量后,他们提出一个现实问题:35岁去华为,还能拼几年?我当时的工作薪资虽然不高,但工作强度适中,相对稳定。印象中,华为加班文化盛行,我担心自己适应不了。
综合这些因素,我最终决定留在原公司。
我有个亲戚是我的大学校友,他学电信专业,我学计算机科学。毕业后我们都留在武汉工作,我进入大学教师创办的公司,他则加入了中国电信。工作几年后,因电信采购华为设备,他深入了解了华为,于 2010 年代初辞职加入了华为。
他加入华为后,正好赶上公司大力拓展海外市场。一开始,他被派往墨西哥工作,不仅工作出色,还结识了一位墨西哥姑娘并结婚。之后,他又先后被调往意大利和西班牙,至今仍在华为海外部门任职。
凭借华为海外业务的快速发展,他收获颇丰,职级提升很快,年薪百万,巅峰时能达到两百万,职业发展十分顺利,取得了不俗成就。
2014年,正是华为终端迅速崛起的时期。从华为手机问世,到如今华为消费者业务蓬勃发展,当时华为终端正在大规模扩张,急需大量人才。
我常常想,如果2014年我加入华为,或许就能搭上发展的快车,迎来职业生涯的高峰。说不定我也能像亲戚那样,在华为取得成功,工作个五六年再退休。
【4】
回顾过去,我意识到自己在职业生涯中错过了三次重要机会:第一次是大学刚毕业,没抓住深圳快速发展的机遇;第二次是在日本工作,错过日本市场对外拓展的好时机;第三次就是华为终端的发展机会。
这些错过的选择,成了我职业生涯至今最大的遗憾。
再看看身边那些抓住机会的人,他们能力未必比我强,却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而我因为没有成熟的职业发展观念,没有认真思考人生方向,从而错过了这些机会。归根结底,还是我的认知不足。我们的教育体系难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认识更广阔的世界,而且我们那个时代的父母大多朴实无华。
如果学校和父母不能在人生方向上给予指导,我们很难在关键选择上做出正确决定。要是当时身边有像沈老师这样的人启发我,或许人生会大不一样。
回到作业的问题,他人的职业生涯能否复制?我们通常想复制谁的呢?我最想复制的不是名人或行业大牛,而是身边熟人的。我觉得彼此经历和背景相似,但对方在职场取得了成功,走上不同道路。这时我总会想:要是当初做同样选择,现在会怎样?
可惜往往到这时已来不及。
因此,关键不在于职业生涯能否复制,而在于帮助职场伙伴提升认知、拓展视野,做出正确职业选择。
参加得到高研院后,我接触了终身学习理念,还和热爱学习的人交流,像头马演讲俱乐部的伙伴、早起时间管理小组成员,以及得到高研院的企业家们。
我参加读书会,每月精读两本书并做笔记,还养成了运动习惯,已参加6次半马。
经过两三年积累,我明显感觉思维更成熟。这让我能更清晰地发现工作问题并有效解决,对工作帮助很大,同事也说我变化大。
我能更好地把握当下职场环境和公司发展趋势,跳出岗位从宏观角度看所在环境、企业和行业的未来走向。这种认知改变让我更有信心应对挑战。
如今我45岁,悲观地说,人生过半,时间不多,也许无法达到期望的成就;乐观地看,还有几十年,未来充满未知。
人们常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现在,我坚信要保持终身学习,多和高能量、高认知的人交流,像沈老师那样,拓宽视野。这样,机会来临时才可能抓住。
再次感谢沈老师布置的作业,让我回顾了前半生,也让我更加期待未来的人生。
以上。
说明,这是一个,社群六月份的活动: 1. 隶属主题:职业规划 2. 探讨问题:技术人的职业生涯,到底能不能复制? 3. 活动时间:6.10近百位同学参与活动,上文是@大米的思考。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