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 30–50 分钟技术分享,想让新人听得懂,老鸟也不嫌浅?从下列框架挑一个套用就行。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精心准备了满满的干货,结果台下鸦雀无声,大家都在默默刷手机。
别担心,问题通常不出在你的技术深度,而是出在讲述方式上。一个好的“故事模板”,能像 GPS 一样,引导你的听众轻松地跟你走完全程,让小白也能听懂,大牛直呼内行。
关注腾讯云开发者,一手技术干货提前解锁👇
腾讯云开发者
腾讯云官方社区公众号,汇聚技术开发者群体,分享技术干货,打造技术影响力交流社区。
96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Why‑What‑How —— 先讲痛点,再给解药,最后上操作
步骤 | 你要做的 | 听众获得 |
---|---|---|
Why | 用 1 句数字化痛点 | “哦,原来我也被这个折磨” |
What | 用类比 + 定义 | 概念边界 |
How | 拆 3 步流程 + Demo | 操作清单 |
例子:Pod 调度
PodAntiAffinity
就该登场了。它干的事很简单,就一句话:‘求求你们别挤同一辆车!’。它会告诉 K8s,打了这个标签的 Pod,请务必分散到不同的机器上。”避坑:还没说明 Why 就贴 200 行配置,一秒劝退。
层层递进 —— 像剥洋葱一样,从皮到芯讲透它
当你需要深度剖析一个复杂技术(比如一个算法、一个底层协议)时,用这个框架,可以兼顾不同水平的听众。
举例:聊聊改变世界的 Transformer
F‑R‑S‑C‑O —— 用五个视角,给知识做一次全面体检
这个框架强迫你从“使用者”而非“创造者”的视角,审视一个技术的完整生命周期。它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
维度 | 问题 |
---|---|
F 功能 | 它到底能解决什么核心问题? |
R 合理 | 它为什么被设计成这样?设计得巧妙吗? |
S 稳定 | 它稳不稳?万一崩了,有什么Plan B? |
C 兼容 | 跟我们的老系统能愉快地玩耍吗?迁移成本高吗? |
O 运维 | 好不好伺候?部署、监控、排错麻不麻烦? |
例子:Raft(一句话一维度)
英雄之旅(Failure-Driven Story) —— 从一次事故到一次成长
大脑天生就爱听故事,尤其是关于“克服挑战”的故事。这不仅是传递信息,更是在分享情感与智慧。
举例:那次让支付接口全红的秒杀事故
开场悬念:“时间回到去年双十一的 19:58,离大促正式开始还有 2 分钟,突然,支付网关的监控图瞬间全红!”
SCQA —— 30秒的悬念电影
在分享的开头,用它来制造一个“认知缺口”,迅速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这是麦肯锡经典的分析框架,非常适合用在分享的开场,或者当你想快速提出一个问题并给出你的核心答案时。
举例:我们的数据库还能扛多久?
PREP —— 60秒的电梯路演
这个框架是表达观点和说服他人的利器。结构简单,逻辑清晰,特别适合在会议上回答问题,或者向老板提出建议。
举例:申请使用 AI Code Review
时间轴 —— 带着听众穿越技术的“前世今生”
为知识赋予时间的维度,可以揭示其演进的“模式”,让听众理解“为何今天是这样”。
过去 | 现在 | 未来 |
---|---|---|
它最初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诞生的? | 它现在发展成什么样了?主流用法是什么? | 社区正在探索哪些新方向?它可能会变成什么样? |
举例:游戏实时渲染技术的进化之路
选型矩阵(附录,一页表搞定)
框架 | 核心思路 | 侧重解答的问题 | 典型应用场景 |
---|---|---|---|
Why-What-How | 原因→概念→方法,三段式铺陈 | 为什么需要?是什么?怎么做? | 介绍新技术/工具,讲清动机概念及用法 |
层层递进 | 由浅入深,分层次展开 | 初级入门→高级详解 | 全面剖析复杂技术,兼顾不同水平听众 |
FRSCO 五维透视 | 多维度评价,全面审视 | 功能、合理性、稳定性等五方面 | 技术方案评审、架构选型比较 |
Failure-Driven Story | 故障驱动,故事化串联 | 发生了什么?如何解决?学到了啥? | 故障复盘分享、可靠性经验传授 |
SCQA 金字塔 | 背景→冲突→提问→回答 | 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 引出问题并给方案,适合问题导向的内容 |
PREP 论证 | 观点→原因→例证→重申 | 你的观点是什么?凭啥支持? | 发表技术看法、决策说明、问答阐述 |
时间轴(过去现在未来) | 按时间演进顺序 | 从哪来?现状?去向何方? | 技术演进史、路线图展望、趋势分析 |
以上框架各有优劣,选择时应结合内容特点和听众需求:如果需要说理就用PREP,如果要讲故事就选Failure-Driven Story,要提炼问题则SCQA,用科普介绍则Why-What-How或层层递进等。
5 个你最容易踩的坑
终极彩蛋:让 AI 成为你的专属演讲教练
光有框架还不够,怎么快速填充内容?答案是:学会给 AI 下达精确的指令。
一个好的 Prompt,能让 AI 从“聊天玩具”变成你的“首席内容官”。
下面这个 Prompt 就是一个绝佳的范例。你可以把它存为模板,下次想讲解任何技术点时,只需修改“知识点”和“要求”,就能生成一份高质量的初稿。
你是一位资深机器学习工程师 + 高手讲师,擅长把复杂原理讲成人人都能听懂的故事。
== 任务 ==
- 受众:具备基础深度学习知识、对 Transformer 感兴趣的开发者(混合水平)。
- 时间:3–5 分钟微讲解(适合插入到 30 分钟大课中)。
- 知识点:Transformer 核心 —— **Multi-Head Self-Attention**。
- 框架:**Why-What-How**(先痛点,再概念,最后实践)。
== 要求 ==
1. 用 **口语中文**,一个段落 ≤ 3 句;多用列表与代码框作视觉锚点。
2. 每步框架都要有 **一句话 Takeaway**(粗体标注)。
3. 必须包含:
• **1 段伪代码 / PyTorch 代码**(展示 Q, K, V 线性投影 + 多头拼接)。
• **1 个实际数字** 说明性能/效果(例如“BERT-Large 用 16 头注意力将 F1 提升 1.2%”)。
4. 指出 **1 个常见误区**(anti-pattern)与修正。
5. 完整输出 Markdown:最外层用 `## Why` `## What` `## How`,末尾加 `🎯 行动清单`。
6. 如信息不足,先提出 ≤ 2 个简洁澄清问题,再开始写稿。
== 输出示例(仅结构示意,生成时请填充内容) ==
## Why
…
**Takeaway:…**
## What
…
# 关键代码示例
**Takeaway:…**
## How
…
**常见误区**:… → 修正:…
**Takeaway:…**
🎯 行动清单
* …
* …
\== 交付 ==
只输出 Markdown 讲稿,不要其它说明。
行动清单:今晚就从这三件事开始
写得像聊天,句子保持 < 20 词,段落 ≤ 3 行 —— 这是让人愿意读完的硬道理。
Done! 现在,你有了 7 + 1 个“故事 GPS”。下次上台,听众不刷手机,掌声自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