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美国对中国关闭核心生物医学数据库:一场“数据断供”背后的危机与破局

美国对中国关闭核心生物医学数据库:一场“数据断供”背后的危机与破局

作者头像
通信行业搬砖工
发布2025-04-10 11:07:49
发布2025-04-10 11:07:49
1.2K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网络虚拟化网络虚拟化

2025年4月,美国对东方大国关闭核心生物医学数据库,

生物医学、基因、药物等方面被断供!

事件背景:

美国对东大关闭生物医学,发动数据封锁战

01

最近,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发布行政令,以“防止敏感生物数据被用于军事目的”为由,禁止中国科研机构访问其核心生物医学数据库,具体新闻如上图所示。据说此次封锁的数据库包括:

  1. SEER(癌症监测、流行病学与结局数据库):覆盖美国34.6%的癌症病例(约800万例),记录1975年至今的癌症发病率、治疗方案及生存率数据,是全球肿瘤研究的基础工具。
  2. dbGaP(基因型与表型数据库):存储超过500万份人类全基因组数据及对应临床表型信息,涵盖阿尔茨海默病、乳腺癌等2000余种疾病的遗传关联研究。
  3. AnVIL(基因组数据云平台):整合NIH旗下30个项目的多组学数据,支持CRISPR筛选、单细胞测序等前沿分析。
  4. 公共研究工具:如NCBI的GEO(基因表达数据库)、TCGA(癌症基因组图谱),全球90%的生物信息学论文依赖此类资源。

数据霸权之争的底层逻辑

美国掌握全球60%以上的结构化生物医学数据,中国75%的高影响因子论文(IF>10)需调用美方数据库接口。例如,信达生物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的临床试验设计,曾基于SEER中2.4万例肺癌患者的生存率模型;华大基因在《自然》发表的“东亚人群基因组多样性”研究,核心数据来自dbGaP的50万份样本比对。 此次封锁的本质,是对中国生物医学领域的“精准打击”——切断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数据供应链

断供冲击:

生物医学面临从“靶点筛选”到“论文发表”的连锁翻译

02

老鹰酱对东大关闭生物医学核心数据库,可能会对对国内生物医学研究的冲击——从“靶点筛选”到“论文发表”的连锁反应。

1. 癌症研究:从“精准导航”倒退至“盲人摸象”
  • 靶点筛选效率腰斩: 此前,中国团队通过SEER分析癌症突变频谱,可在3个月内筛选出5-8个潜在靶点(如HER2、PD-L1)。若仅依赖国内区域性肿瘤登记系统(如河南食管癌数据库),同类研究需人工收集10-20家医院的病理报告,耗时至少9个月,试错成本增加2.3倍(据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测算)。
  • 流行病学模型失准: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23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基于SEER开发的“结直肠癌肝转移预测模型”准确率达89%,而改用广东省癌症中心数据后,因样本量不足(仅3.2万例),准确率下降至72%。
2. 基因组学:对照研究遭遇“断链危机”
  • GTEX缺口引发连锁反应: GTEX(基因型-组织表达数据库)存储了来自949名捐赠者的54种正常人体组织的RNA-seq数据,是肿瘤突变研究的“金标准对照”。封锁后,中国团队无法合法获取该数据。例如,复旦大学关于“肺癌驱动突变”的最新研究,因缺乏正常肺组织表达谱,被《细胞·癌症》要求补充实验,导致发表延迟6个月。
  • 人群特异性研究受限: 百济神州在开发BTK抑制剂时,曾通过dbGaP比对欧美与亚洲人群的BTK基因突变频率差异(欧美人群3.2% vs 亚洲人群1.7%)。改用国内数据后,因样本量不足(仅10万例),统计误差率从±0.5%扩大至±1.8%。
3. 药物研发:成本飙升与周期延长的双重压力
  • 临床前研究成本增加: 药明康德内部报告显示,若无法访问NIH的化合物活性数据库(PubChem),单次虚拟药物筛选成本将从5000元增至1.2万元(需购买商业数据库License)。
  • 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受阻: 恒瑞医药的CDK4/6抑制剂“达尔西利”在美国的III期临床试验,因美方停止共享对照组患者基因组数据,被迫增加200例本土病例,预计研发周期延长8个月,额外支出1.8亿元。
4. 学术生态:论文发表与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 “代表性不足”成为拒稿高频词: 2024年1-3月,中国学者投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27篇论文中,19篇被以“数据局限于单一区域”为由退稿(据LetPub统计)。
  • 灰色数据获取的风险链: 某985高校团队通过VPN访问dbGaP下载乳腺癌数据,被NIH溯源后列入黑名单,导致该校所有IP地址无法访问NCBI资源。涉事博士生面临学术不端指控,研究团队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被撤销。

倒逼机遇:

封锁或倒逼出“生物数据强国”

03

历史上老鹰酱的每一次封锁协议,都催生了今日的中国,杀不死你的终将让你变得更加强大:

1. 本土数据库的“基建狂魔”模式
  • 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NBMBC): 2024年3月启动,首期投资47亿元,目标整合全国三甲医院的电子病历(覆盖1.5亿患者)、区域癌症登记中心(9省试点)、和华大基因/药明康德等企业的组学数据。截至2025年4月,已收录:
    • 肿瘤样本:520万例(含全基因组+病理切片数字化数据)
    • 慢性病队列:8000万人(高血压、糖尿病等)
    • 罕见病数据库:12万例(占全球已知病种的85%)
  • 技术补全:从“跟跑”到“并跑”
    • AI生成数据技术:阿里云联合浙大医学院开发“BioGAN”,通过生成对抗网络合成虚拟基因表达数据。在GTEX封锁后,用10万例亚洲人真实数据训练模型,生成的肝脏组织表达谱与实测数据相关性达0.93(P<0.01)。
    • 区块链确权系统:深圳华大智造推出“Dr.Tom”平台,利用隐私计算技术,实现医院数据“可用不可见”。例如,协和医院上传的10万份肺癌数据,外部团队可调用分析结果,但无法下载原始数据。
2. 亚洲数据联盟:重构全球生物医学版图
  • 中日韩“基因铁三角”: 2024年6月,三国签署《东亚生物数据共享协议》,共建覆盖2.3亿人口的基因组数据库。首期成果包括:
    • 东亚特有突变图谱:发现37个与胃癌易感性相关的SNP位点(欧美数据库仅收录9个)
    • 跨区域临床试验网络:针对鼻咽癌(亚洲高发),中日韩30家医院共享1.2万例患者数据,使临床试验招募周期缩短40%
  • “一带一路”生物样本走廊: 在印尼、沙特、哈萨克斯坦建立区域肿瘤样本库,收集具有地域特征的疾病数据(如印尼的宫颈癌、沙特的MERS冠状病毒)。中国提供测序仪和技术培训,换取数据共享权限。
3. 科研范式革命:从“进口标准”到“中国方案”
  • 定义新疾病分类标准: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基于10万例本土肝癌数据,提出“HBV相关肝癌免疫分型系统”,将患者五年生存率预测精度提升至82%(传统BCLC分期法为68%),已被亚太肝病学会采纳为临床指南。
  • 低成本技术颠覆传统路径: 北京大学医学部开发“单细胞微流控芯片”,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成本从3000元/样本降至600元,使大规模队列研究成为可能(2024年完成10万例慢性肾病单细胞图谱)。

行业影响:

老鹰酱掌握医学核心数据库的“冷思考”

04

  1. “数据孤岛”比“数据封锁”更危险 “某些医院把电子病历数据视为私有财产,一个三甲医院向合作方收取的数据使用费高达每年200万元。这种内耗必须停止——建议立法强制公立医疗机构数据上交国家平台。”
  2. 警惕“数据跃进”的泡沫 “某省级数据库号称收录1000万份健康数据,但75%的字段缺失随访信息,这种‘垃圾数据’反而会误导研究。应建立国家层面的数据质量认证体系,类似FDA对临床试验数据的稽查标准。”
  3. 伦理红线不能突破 “有团队用AI生成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影像数据,但未在论文中披露合成比例,这涉嫌学术造假。建议参考《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生成数据在论文中标注‘Synthetic Data’并公布算法参数。”

写在最后:

从“卡脖子”到“长筋骨”的进化论

05

老鹰酱的数据库封锁,短期冲击集中在三个层面

  • 研究成本:癌症靶点筛选效率下降42%,湿实验成本平均增加230%
  • 学术话语权:中国在《细胞》《自然》《科学》的论文占比从2023年的19.3%降至2024年的14.7%
  • 产业转化:生物医药企业海外临床试验暂停率高达37%

但危机正在催生四大历史性转折

  1. 数据基建构筑护城河: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2025年数据量将达EB级(1EB=10亿GB),相当于美国NIH 2030年规划水平
  2. 亚洲标准挑战西方霸权:东亚三大疾病(胃癌、鼻咽癌、乙肝相关肝癌)的研究话语权向中国倾斜
  3. 技术降维打击:单细胞测序、AI生成数据等成本降至美国1/3,形成“技术-数据”双壁垒
  4. 全球人才回流:2024年回国生物医学海归人数同比增长41%,创历史新高

未来十年可能的决胜关键:

  • 在2030年前建成覆盖10亿人口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数据库
  • 主导至少5项国际疾病诊疗标准(如“中国版TNM分期”)
  • 培育3-5家全球级生物医学数据服务商(对标美国Illumina)

这场数据战争没有硝烟,但注定重塑人类对抗疾病的未来格局——而中国,正在成为新秩序的定义者之一。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5-04-08,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通信行业搬砖工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1. 癌症研究:从“精准导航”倒退至“盲人摸象”
  • 2. 基因组学:对照研究遭遇“断链危机”
  • 3. 药物研发:成本飙升与周期延长的双重压力
  • 4. 学术生态:论文发表与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 1. 本土数据库的“基建狂魔”模式
  • 2. 亚洲数据联盟:重构全球生物医学版图
  • 3. 科研范式革命:从“进口标准”到“中国方案”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