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jax/output/CommonHTML/config.js
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治疗性经颅磁刺激后大规模脑电图神经网络的变化

治疗性经颅磁刺激后大规模脑电图神经网络的变化

原创
作者头像
悦影科技
发布于 2022-10-23 02:22:55
发布于 2022-10-23 02:22:55
5700
举报

背景: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方法。TMS可能诱发与抑郁症相关的异常回路的功能连接改变。脑电图(EEG)“微观状态”是指假设代表大规模静息网络的地形图。典型的微状态最近被提出作为重度抑郁症(MDD)的标志物,但目前尚不清楚它们在经颅磁刺激后是否会改变或如何改变。方法:对49例MDD患者在基线时和每日经颅磁刺激6周后进行静息脑电图检测。采用极性不敏感的修正k-means聚类方法将脑电图分割为组成的微观状态。微观状态通过sLORETA进行定位。重复测量混合模型检验了被试内随时间的差异,t检验比较了TMS应答组和无应答组之间的微观状态特征。结果:从所有可用的脑电图数据中鉴定出6个微观状态(MS-1 - MS-6)。对TMS的临床反应与MS-2特征的增加以及MS-3指标的降低相关。无反应者在微状态中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变化。在TMS治疗过程中,MS-2(增加)和MS-3(减少)的发生率和覆盖率的变化与症状的变化幅度相关。结论:本研究确定了与治疗性经颅磁刺激作用相关的脑电图微观状态。结果表明,脑电图可观察到静息网络的特异性改变。

1. 简介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或简称TMS)是治疗难治性重度抑郁症(MDD)的有效治疗方法,虽然其假定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TMS可调节抑郁症状背后的功能失调的整体网络。影像学研究表明,TMS激活特定功能网络的远端结点,进而引发与临床改善相关的持续连接性变化。除了全局效应外,TMS的重复脉冲还将刺激部位的皮层振荡与刺激频率同步。这些局部动态似乎也与TMS治疗的作用机制相关,因为个体的内源性峰值alpha频率与TMS治疗过程中应用的刺激频率越接近,治疗反应越好。

虽然经颅磁刺激治疗的疗效对于一个药物反应差的人群是有作用的,但只有大约50%的经颅磁刺激的患者能从6周的每日疗程中得到改善。以往的fMRI研究发下,个体静息态脑功能连接差异和抑郁类型差异有关,但是最近也有研究表示脑电图微状态也能鉴别抑郁亚型,描述了抑郁症的大规模网络动态改变。脑电图微观状态是半稳定的、瞬态电压地形,在静息状态的脑电图中经常反复出现。个体持续重复的微状态电压地形很可能是由功能连接的大脑区域重复共激活产生的,产生可以在头皮上检测到、一个持续重复的、暂时稳定的正负电压模式。微观状态持续大约80 ms,然后转移到另一个暂时稳定的模式。四种“典型”微观状态(A-D)几乎存在于几乎所有的被试中,这些状态被认为代表了大规模网络节点的同步活动。在疾病异常的研究中,微观状态提供了通过计算优化的方法从整个脑电图蒙太奇中捕获皮层活动的能力。虽然这四种典型原型通常出现在清醒的脑电图中,但微观状态可以从任何给定研究中的脑电图记录中聚类,而不需要对要选择的原型地图的数量进行先验假设;相反,拟合优度测量决定了每个数据集的最优地形数量。这种数据驱动的方法有利于对异常(即非典型)网络可能表现出临床症状的大脑疾病进行研究。本研究调查了在自然环境下接受标准6周经颅磁刺激治疗的MDD患者的微状态,以评估与经颅磁刺激相关的微状态变化及其治疗效果。预测:抑郁症状改善的患者的微观状态会有选择性地改变,说明TMS调节了以往研究证实的与MDD病理相关的大规模功能网络。

2. 方法

2.1 被试

所有受试者均经临床医生根据DMS-5初步诊断为MDD,接受了一个标准疗程的经颅磁刺激治疗。期间,患者继续维持治疗前的药物和日常护理。在治疗前完成抑郁自评,之后每5个疗程后再测评一次(最终获得6次自评分数)。

2.2 临床评估结果

以30项抑郁症状学清单和自我报告量表(IDS-SR)的总分的变化(从治疗前基线到终点,以相对于基线的百分比表示)作为临床评估指标。分类临床“反应”定义为TMS-EEG后IDS-SR总评分中有50%的下降。对于相关和回归分析,IDS-SR随治疗的变化作为基线调整终点评分。抑郁改善情况可能是非线性的,因为更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在终点表现出更大的百分比变化。为了建模目的,使用基线IDS-SR 对TMS后的IDS-SR评分基于基线进行了 six knot-restricted cubic spline回归。该回归方法可量化微观状态指标的显著变化和抗抑郁药物变化的相关性。用这种方法从终点测量中回归出基线评分,创建一个转换值以更严格地评估神经影像学变化与抗抑郁效果之间的关系。knot的选择是基于类似的先前的调查。

2.3 经颅磁刺激治疗疗程

患者在Neurostar (Neuronetics Inc., Malvern, PA) TMS设备上进行每日一次(工作日)经颅磁刺激治疗,使用8字线圈。采取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上以相对于左侧静息运动阈值120%强度的10 Hz或5 Hz的刺激方案,每次总共3000次脉冲。在耐受性较差的情况下,一些患者(n=4)在右侧DLPFC上单侧1 Hz刺激疗程(每次1800次脉冲)。一个典型的TMS治疗疗程包括超过6周的30个疗程,后6个额外的疗程,但根据临床反应和其他因素,少数患者在其治疗过程中接受了更少或更多的疗程。

2.4 脑电图记录和处理

ANT TMS-compatible EEG

system (Advanced Neuro Technology [ANT]; Enschede, the Netherlands)以2000 Hz或2048 Hz采样率记录64通道脑电图数据,参考电极为CPz。记录第一个疗程前和六周治疗后的脑电数据。在每个时间点,采集5 min的闭眼静息脑电图。离线预处理是在EEGLAB工具箱(v2020.0)中进行的。两个乳突通道不包含神经数据移除,分析留下的61个通道。重采样率为200Hz,滤波器截止频率为160 Hz,过渡带宽为80 Hz,1 Hz高通滤波,去除伪迹和噪声污染的片段和坏通道被拒绝,球形样条插值,平均重参考,并使用Zapline去除60 Hz的线噪声。然后AMICA 进行独立成分分析。使用DIPFIT3(v3.4)定位组件,通过将单个等效电流偶极子拟合到模板头模型上。神经成分通过两个标准进行识别:由ICLabel(v1.2.3)标记为“大脑”的成分,以及定位于大脑内的残差<为15%的成分,去除非神经的人工成分。在微状态分析之前,预处理的数据在30 Hz进行低通滤波。

2.5 微状态聚类

用EEGlab中的Microstate Analysis Toolbox (v1.0)进行聚类。来自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记录同时被聚类,以确保识别共享的微状态原型,并提高选择与TMS相关的原型的机率。此外,跨试次和条件的聚类可以减少被试内的错误,并确保重测试的可靠性。聚类计算采用极性不敏感的改进kmeans算法。k范围从2设置到8,随机开始值,重复50次。原型图的数量由在k范围内的全局解释方差(GEV)和交叉验证标准的优化值决定。在选择了状态数及其对应的电压图后,原型图将回到研究样本的整个记录时间(n=49)。采用 a winner-take-all的方法,每个脑电图样本被标记为一个微观状态,将脑电图分割成组成的微观状态。最小微状态段持续时间设置为30 ms。从微观状态标签时间序列中提取了三个感兴趣的变量:发生率、覆盖率和持续时间。发生率是微观状态/秒出现的频率;覆盖率由给定微观状态占总记录的比例;持续时间是微观状态类出现时保持活动状态的时间均值,以毫秒为单位。

2.6 溯源分析

使用MATLAB的Brainstorm工具箱对微观状态进行溯源。提取个体脑电图数据,并通过微状态进行连接。这些连接的微观状态记录被导入到Brainstorm中。将标准的10-20电极位置与ICBM25模板头MRI共配准,并使用OpenMEEG计算边界元模型正向解。标准化低分辨率电磁断层扫描(sLORETA)将头皮信号定位到皮层受限(正常至皮层)源空间。对于每个被试微观状态源激活量求随时间变化的平均值,并z评分、校正和组平均。如fMRI结合分析,组平均图的激活阈值为超过95%。由于计算上的限制,源分析仅在TMS前的记录上进行.

2.7 统计分析

在MATLAB、SPSS 26(IBM)和RStudio中进行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和独立样本t检验来评估相对于基线抑郁严重程度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微观状态特征。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了应答者组和非应答者组之间的微观状态指标随时间的差异,利用时间作为受试者内部的因素,响应者状态作为受试者之间的因素。最终,评估了所有被试的时间主效应和应答者状态的交互效应,并调整了显著性阈值,以测试每个微观状态域内的3个特征,即alpha=0.017。当发现反应组效应的显著影响时,根据模型中包含的年龄和性别进行敏感性分析。配对学生t检验(双尾)比较了总体样本和每个治疗结果组的前和后微观状态的平均值。为了与其他微观状态分析中描述的方法相一致,配对t检验的p值对每个反应组内的微观状态检验数的bonferroni进行了校正(p=0.05/6=0.0083为显著性)。采用Cohen‘s d计算配对样本检验的效应量。为了评估微观状态的治疗预测特征,Pearson相关性检验了微观状态指标的变化与抑郁症严重程度的变化之间的关联(计算为从基线到治疗终点的IDS-SR %的变化)。微观状态与基线特征和IDS-SR变化值的相关性的显著性阈值由于其探索性而未被校正。敏感性分析将年龄和性别作为协变量纳入统计模型。

3. 结果

3.1 临床评估指标

患者(n=49)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临床病史见表1。在脑电图后评估的抑郁结果被用来作为两个记录阶段之间的临床变化的准确测量。在TMS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抑郁症状显著减轻(IDS-SR均值± SD变化:23.1 ± 15,t=-10.8,p < 0.0001,d=1.6),与前期试验预期一致。在脑电图数据采集时,21/49(43%)符合经颅磁刺激分类反应的标准。有反应者和无反应者在任何临床特征基线上没有显著差异。

3.2 微观状态分析

从聚类的175个记录中鉴定出6个微观状态(图1)。175份记录包括前tms(n=110)和TMS后(n=65)阶段的脑电图数据,包含98例MDD患者。在65例有治疗后记录的患者中,有61例有相应的预处理记录。61个匹配的TMS前和后的记录包括52个独特的受试者,因为一些受试者接受了多个TMS治疗疗程。其中,最近TMS治疗过程的脑电图被用于正式分析与临床反应相关的微观状态变化。在目前的分析时,3例患者有不完整的临床结果,并从数据集中删除,剩下49例样本用于与TMS相关的微观状态变化的正式分析。这6个微观状态解释了76.5%的全局方差,并且在所有记录中的交叉验证得分为0.3。单个微观状态(MS1-MS6)的GEVs分别为0.31、0.19、0.095、0.093、0.064、0.051。正如预期的那样,这四种常见的微观状态似乎出现在这个集合中。MS-1对应于典型的C,MS-3到D,MS-4到B,和MS-5到 A. MS-2似乎同样是一个正则状态的导数 C. 我们将这种视觉相似性作为与之前的相关的微观状态调查进行比较的基础(补充图2)。

图1 微观状态的地形、表示法和研究方案。A) 6集群原型微状态电压图。B)来自一个受试者的代表性样本通过脑电图微状态分割转换为其全局场电位(GFP)。K-means聚类利用了GFP峰值处的脑电图信号。C)分析流程图。微状态识别分析聚集了所有可用的记录,随后对一个具有完整记录和临床结果的患者子集进行了正式分析。源定位仅使用了预处理记录。

3.3 在基线时微状态与基线特征的关系

治疗前抑郁的严重程度与MS-1覆盖率(r=0.34,p=0.02)和发生率(r=0.33,p=0.02)相关,与其他微观状态指标(覆盖率、发生率、持续时间)与自评抑郁评分不相关。年龄和性别与基线时的任何微观状态指标都没有显著相关性。

3.4 与经颅磁刺激治疗相关的微观状态变化

重复测量混合模型的结果显示,时间主效应在MS-2和MS-3上显著,表现为MS-2增加和MS-3减少。配对t检验tms前和tms后的变化时,对多重比较进行了严格的校正,合并样本(n=49)的平均变化均未达到显著性阈值(p<0.008)。

图2 TMS疗程后的分类微观状态变化。A)发生率和B)MS-1 - 6的覆盖率。所有被试(上行)、有反应者(中间行)、无反应者(下行)。红色的p值符合bonferroni校正后的显著性阈值(p < 0.0083);左边显示未校正后的p值,右边显示校正后的p*值。红线为平均值,红条表示均值的标准误差,蓝条表示标准差。

3.5 与TMS治疗反应相关的微观状态变化

评估各反应组内(50%改善IDS-SR的反应者;图2a和b)的微观状态变化。重复测量模型显示应答与否对MS-2的发生变化有显著影响(F(1,47)=6.38,p=0.015,pbonferroni=0.045);当年龄和性别作为协变量时,这一发现仍然具有显著性。TMS反应者(n = 21) 在MS-2的发生率上和覆盖率上显著增加,持续时间上无显著变化;但无响应组在MS-2上都没有显著变化。对于MS-3,重复测量模型显示了反应者状态对发生率、持续时间和覆盖率都有显著作用;敏感性分析发现p值随年龄和性别保持不变或进一步降低。配对t检验显示,在应答者中,MS-3发生率和覆盖率下降,但是持续时间在反应者中无显著变化。无响应组在MS-3的特征上都无显著差异。事后检验发现MS-2的特征增加趋势与MS-3特征减少呈显著相关,代表存在相互作用。此外,应答者在MS-6的持续时间上前后有减少,但是无响应者没有变化。但这种应答者交互作用在重复测量模型中没有达到显著性(F(1,47)=3.12,p=0.084 pbonferroni==0.24)。其他特征持续时间显著的变化也没有观察到。微观状态1、4和5在TMS治疗过程中,无论是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均无显著变化。

在观察了MS-2和MS- 3的应答者特异性变化后,评估微观状态变化与抑郁症状改善程度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通过每个微观状态指标(发生率、覆盖率、持续时间)的时间点之间的变化与症状变化的相关性检验(基线校正后的IDS-SR终点得分,其中更多的负值代表更大程度地抑郁症状减轻)发现,TMS过程中症状改善与MS-2发生率(图3a)和覆盖率(图3b)的增加相关,与MS-3的发生率以及覆盖率下降相关。

图3 症状与微观状态变化的相关性。MS-2发生率(a)和覆盖率(b)的增加与抑郁症状的改善显著相关。相反,MS-3发生率(c)和覆盖率(d)的降低与症状改善相关

3.6 被调制的微状态网络的溯源位置

MS-2在额/颞极、吻侧前扣带皮层、眶额叶皮层和前岛叶激活最强烈。相反,MS-3似乎代表了后扣带区、运动/运动前区和顶叶的活动。微观状态1、3、4和5,似乎与它们之前对类似的规范微观状态的定位非常相似。

图4 MS2和MS3的溯源(MS 2 (a),MS 3 (b)的sLORETA平均激活量)

4. 讨论

本研究确定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占主导地位的微状态网络,即治疗前和治疗后的静息脑电图数据,然后评估MDD患者在标准6周自然TMS治疗后这些微状态的变化。作为对TMS治疗反应的功能,多个微观状态的差异变化;两种特定的微观状态(MS-2和MS-3)在应答者中显著且相互变化。和其他研究一样,基线微状态和治疗结果并未发现关联。然而,在一个标准的TMS疗程后,那些更好改善的患者显示出MS-2发生显著增加,而MS-3发生显著减少。相关性分析表明微观状态2和微观状态3的变化幅度与临床改善的程度显著相关。

微观状态被认为是全局网络的瞬态激活。典型的微观状态C,对应于本文的微观状态2,在背侧前扣带皮层(ACC)、额下皮质和右侧岛叶有BOLD激活。这些区域与积极的情感“奖赏”回路包括眶额叶皮层、前、下前额皮层和前扣带回重叠。可推测,在TMS应答者中,这种奖励网络可能被激活得更频繁、时间也更长,这可能反映了快感缺乏症改善的潜在变化。微观状态3对应于典型的微观状态D,它们都激活了背侧和腹侧的额叶和顶叶皮质区域,属于注意和认知控制网络。TMS已被证明可以规范化默认模式网络(DMN)的超连通性。在TMS应答者中,MS-2的增加和MS-3存在减少可能同样反映了这种DMN的重新校准。这些神经调节诱导的微观状态变化可能暗示了一种共同的目的性抗抑郁机制。

本研究没有一个非抑郁的对照组样本进行横断面比较,但其他[11]在比较抑郁个体和对照组时发现了显著的微观状态组差异,抑郁的严重程度和某些微观状态特征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下一步应调查这些微观状态变化在治疗过程中的进展,以了解它们是如何演变的。如果微状态变化可以检测到,那么也许脑电图微状态分析可以提供临床病人个体化治疗。

5. 方法问题

1)微观状态分割作为一种过于简单的脑电图动力学度量而受到批评。“winner-take-all”的标签排除了其他可能与临床症状相关成分。在其GEV(76.5%)和聚类方法的约束条件下,生成的结果解释了大脑活动的大部分方差。

2)数据预处理导致的误差。由于记录的数量和微观状态分析的性质,我们使用了大量自动化的清洗方法,具有严格的伪影抑制,但代价可能是消除真正的神经信号。

3) sLORETA定位受到逆解的低空间分辨率和对所有受试者的使用模板MRI的限制。

4)微观状态指标的变化与抑郁评分的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检验的显著性阈值未被校正。

5)由于覆盖率度量同时依赖于持续时间和发生情况,微观状态覆盖率变化的发现可能只是发生因素的产物。需要更多的工作来评估覆盖率是否是微观状态的一个重要或有意义的独立度量。

6)本研究大多数患者在经颅磁刺激的过程中继续服用多种精神药物,包括抗抑郁药物。虽然尚未进行专门的研究,但精神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影响与特定模式相关的微观状态。同时使用药物、当前发作时间长短和运动阈值没有被评估为影响微观状态变化的可能协变量,未来的工作应该调查这些潜在的影响。

参考文献:Large-scale EEG neural network changes in response to therapeutic TMS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阅读
编辑精选文章
换一批
BP综述|加速theta爆发刺激:安全性、有效性和未来进展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TB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刺激技术,可用于调节潜在的精神和神经疾病的神经网络。TBS可间断或连续输送。传统的间歇性TBS方案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难治性抑郁症,但6周的持续时间限制了该疗法的适用性。加速TBS方案提供了在较短时间内提供较高脉冲剂量的机会,从而导致更快和可能更有效的临床治疗。然而,与传统TBS方案相比,TBS加速给药引起了关于相对安全性、有效性和持久性的问题。在这篇综述中,我们介绍了迄今为止来自加速TBS试验的数据,这些数据支持加速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承认需要更持久的数据。我们讨论了对加速TBS方案的疗效似乎很重要的刺激参数,以及进一步优化的可能途径。
悦影科技
2024/03/13
2850
经颅磁刺激治疗老年抑郁症
背景:难治性老年抑郁症(geriatric depression, GD)的流行表明,需要在保持老年人认知功能和识别多药治疗的同时有效减轻症状负担。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是一种已被证实的治疗年轻人难治性抑郁症的干预手段,但TMS对老年人抑郁症的疗效仍不清楚。这篇综述提供了TMS治疗GD疗效的最新观点,讨论了TMS试验之间的方法学差异,并探索了在大脑老化背景下优化TMS治疗的途径。
用户1279583
2022/02/28
1.3K0
经颅磁刺激治疗老年抑郁症
JAD|新乡医学院于毅/赵宗亚团队基于EEG微状态预测rTMS对抑郁症的治疗反应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重度抑郁症(MDD)影响着全球近二十分之一的人,使其成为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MDD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对MDD患者的有效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近年来,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为MDD患者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治疗选择。但在临床应用中观察到MDD患者对rTMS治疗的反应存在差异。一些患者经过rTMS治疗后症状得到显著改善,而另一些患者则效果不明显。因此,探索对rTMS治疗有反应和无反应患者基线时的神经影像学特征差异对于MDD的rTMS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悦影科技
2024/09/26
2020
BP综述|个性化和基于回路的经颅磁刺激:证据、争议和机遇
绘制脑连接图的神经影像学方法的发展改变了我们对精神疾病、脑刺激的分布效应以及如何最好地利用经颅磁刺激靶向和改善精神症状的理解。与此同时,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像前额叶皮层这样的高阶脑区(代表了精神疾病最常见的脑刺激靶点)在大脑连接方面表现出了一些最高水平的个体差异。这些发现为基于个体特异性脑网络结构的个体化靶点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最近的进展使确定可重复的个体化靶点成为可能,其精度为毫米,采集时间为临床可掌握。这些进展使空间个性化经颅磁刺激靶向的潜在优势得以评估并转化为基础和临床应用。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概述了目标位点个性化的动机、初步支持(主要在抑郁症中)、来自其他脑刺激模式的聚合证据,以及抑郁症和前额叶皮层之外的普遍适用性。最后,我们将详细介绍方法学建议、争议和值得注意的替代方案。总体而言,虽然这一研究领域看起来很有前景,但个性化靶向的价值仍不清楚,使用经过验证的方法学进行专门的大型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是至关重要的。
悦影科技
2024/06/27
2690
BP:加速iTBS及cTB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及自杀意念的疗效比较
背景:难治性抑郁症(TRD)中,自杀意念构成了一项严峻的临床挑战。近期研究揭示,针对无或轻度自杀意念的TRD患者,采用间歇性θ爆发刺激(iTBS)特定方案展现出了显著的抗抑郁疗效。本研究则聚焦于探索加速iTBS方案与持续TBS(cTBS)在具有中度至重度自杀意念患者中的临床效用。
悦影科技
2024/11/12
3100
AJP:斯坦福加速智能神经调控疗法治疗难治性抑郁症
目的:寻找有效、快速、安全、可耐受的抗抑郁疗法。间歇性theta爆发刺激 (Intermittent theta-burst stimulation, iTBS) 是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疗法,已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最近的方法学进展表明,目前的iTBS方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得到改善:1) 每天以最佳时间间隔多次治疗患者;2) 应用较高的总脉冲刺激剂量;3) 精确定位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到膝下前扣带皮层 (subgenu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sgACC) 的回路。作者研究了斯坦福加速智能神经调控疗法(Stanford Accelerated Intelligent Neuromodulation Therapy, SAINT) 的可行性、耐受性和初步疗效,SAINT是一种加速的、高剂量的静息态功能连接MRI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MRI, fcMRI) 引导下的iTBS方案,用于治疗难治性抑郁症。
用户1279583
2022/02/28
1.7K0
AJP:斯坦福加速智能神经调控疗法治疗难治性抑郁症
JAMA子刊:TMS-EEG研究:MDD患者rTMS治疗与亚属扣带回(SGC)亢进的关系
该研究比较了30例MDD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rTMS-EEG研究方法发现MDD患者亚属扣带回(SGC)活性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经过rTMS治疗后,MDD患者的SGC亢进程度降低到健康对照组的水平。该研究证明SGC超活性可作为MDD病理生理学重要的生物学靶点。
用户1279583
2019/07/10
1K0
BP综述|贯穿一生的TMS:发育和退行性过程的影响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无创性技术,用于研究整个生命周期的皮质兴奋性和可塑性,为神经发育和神经变性过程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探讨了TMS的应用对我们理解正常发育、健康老龄化、神经发育障碍和成人发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影响。通过介绍TMS测量中关键的发育里程碑和年龄相关的变化,我们为理解神经递质系统的成熟和一生中认知功能的轨迹提供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探讨了神经发育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和青少年抑郁症。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年来TMS在神经递质环路改变和皮质可塑性障碍方面的研究结果,并强调了TMS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工具来揭示潜在的机制和指导未来的治疗干预。我们也回顾了TMS在研究和治疗最常见的成人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迟发性抑郁症中的新作用。通过概述无创脑刺激技术在这些疾病中的治疗应用,我们讨论了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其作为症状管理和潜在减缓疾病进展的治疗工具。从TMS研究中获得的见解促进了我们对健康和疾病状态下潜在机制的理解,最终为开发更有针对性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提供了信息。
悦影科技
2024/05/24
3270
Theta脉冲刺激在重度抑郁症急性治疗中的应用: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
重度抑郁症(MDD)患者可能难以治疗或有禁忌症,因此无法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等替代疗法不断发展,其中包括与传统rTMS相比具有优势的θ脉冲刺激(TBS)。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和荟萃分析所有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疗效数据,调查TBS作为一种治疗重度抑郁症的方法。已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报告(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23日)通过在计算机化数据库中系统检索来确定,然后对单个报告进行纳入审查。纳入标准包括初级诊断的MDD,为期一周的10个疗程的治疗,以及任何形式的TBS治疗。使用Cochrane GRADE方法学和PRISMA标准对单个试验进行评估。纳入了10项rct的数据,代表667名患者。其中,8项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了TBS与假治疗,1项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了TBS与标准rTMS(即,对左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进行高频刺激[HFL])。证据质量评估结果表明,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测量的反应上,TBS优于虚假。TBS与rTMS的HRSD反应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BS和rTMS副作用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TBS与伪TBS的积极作用以及TBS与标准HFL rTMS的非劣效性的发现支持了TBS治疗抑郁症的持续发展。
悦影科技
2022/06/13
4890
对PTSD和MDD共病患者的TMS临床治疗反应的脑网络机制的探索性研究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和MDD(重度抑郁症)均为常见且伴有重要精神症状和心理社会失能的精神障碍。PTSD和MDD经常共病,高达50%的PTSD患者也被诊断患有MDD。PTSD和MDD这两种精神障碍,经过标准化的治疗后仍旧有大量的患者存留精神症状,并且那些共病焦虑、抑郁的患者治疗预后更差。应用在PTSD与MDD中,对新兴神经网络异常的理解来解决上述问题显得更为有希望。同时,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无论是简单相关(例如皮尔逊相关)发现的相关关系还是利用GLM模型发现的相关关系在在被试量较少的情况下其假阳线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因此使用灵活而有效的方法去控制预测分析的假阳性发生率是非常有必要的。
用户1279583
2019/10/10
1.3K0
对PTSD和MDD共病患者的TMS临床治疗反应的脑网络机制的探索性研究
评估抑郁症脑刺激生物标志物的稳健性:MRI和EEG研究的系统回顾
非侵入性脑刺激(NIBS)治疗作为一种潜在的精神疾病治疗干预手段已经获得了相当大的关注。确定可靠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NIBS的临床反应是近年来研究的主要焦点。神经成像技术,如脑电图(EEG)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已被用于识别可能预测NIBS反应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然而,确定临床可操作的脑生物标志物需要稳健性。在这篇系统综述中,我们旨在总结NIBS在抑郁症中的脑生物标志物研究的现状,只关注有充分证据的研究(N≥88)和/或旨在独立复制先前研究结果的研究,无论成功与否。初步纳入220项研究,其中18项MRI研究和18项EEG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均集中于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在回顾纳入的研究后,我们发现以下MRI和EEG生物标志物是最可靠的:1)基于fmri的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和亚掌前扣带皮层之间的功能连通性,2)基于fmri的网络连通性,3)任务诱导的脑电图额中线θ波,4)脑电图个体α频率。未来的前瞻性研究应进一步研究这些特异性脑电图和MRI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可操作性,使生物标志物更接近临床实际。
悦影科技
2024/01/05
3900
BP综述:闭环脑刺激
就像美存在于观察者的眼中一样,刺激对大脑的影响不仅仅是由刺激的性质决定的,而是由在那一刻接受刺激的大脑的性质决定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治疗性脑刺激通常应用开环固定方案,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一原则。只有最近的神经技术进步使我们能够使用应用于脑电图时间序列数据的前馈算法,在毫秒范围内以足够的时间精度预测大脑的性质(即下一个实例的脑电生理状态)。只要目标脑区处于预先设定的兴奋性或连接状态,就可以进行专门的刺激。临床前研究表明,在特定的大脑状态(例如高兴奋状态)期间而不是在其他状态期间进行的重复刺激会导致受刺激环路的持久修饰(例如长时程增强)。在本研究中,我们调查了使用脑电图通知的经颅磁刺激,在人类皮层的系统水平上这也是可能的证据。我们批判性地讨论了开发脑状态依赖性刺激,从而比传统固定方案更有效地长期修饰病理性脑网络(例如重度抑郁症)的机会和困难。同样基于实时脑电图的经颅磁刺激技术将允许通过记录刺激的效果来闭合环路。这一信息可能使刺激方案适应,使治疗反应最大化。通过这种方式,大脑状态控制大脑刺激,从而引入了从开环刺激到闭环刺激的范式转变。
悦影科技
2024/06/03
2670
NPP: 重复经颅磁刺激产生抗抑郁效果的基础:全脑功能连接与局部兴奋度变化
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 是重度抑郁症 (MDD) 常用的治疗方式,但是我们对经颅磁刺激产生抗抑郁效果的机制了解甚少。此外,我们也缺乏能够用以预测和追踪临床效果的大脑信号,而这些信号能够帮助进行分层与优化治疗。本研究中,我们进行了随机、假性对照的临床试验,在rTMS前后分别测量电生理、神经成像和临床变化。患者(N=36)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有效刺激或伪刺激的,针对左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的rTMS干预,为期20个连续工作日。为捕捉由rTMS驱动的大脑连接与因果兴奋性上的变化,我们在干预前后均对患者进行了静息态fMRI和TMS/EEG数据采集。通过同时进行的TMS/fMRI,可以评估抑郁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大脑因果连接基线的差异。相比伪刺激组,我们发现rTMS引起了:
用户1279583
2020/04/01
1K0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啮齿动物模型抑郁症状的影响
摘要: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出现。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以及系统综述都提供了一个不一致的现象,特别是关于rTMS中使用的刺激方案。在这里,我们回顾了rTMS对抑郁样症状啮齿动物模型的影响,目的是确定导致治疗成功率增加的最相关因素。讨论了刺激参数(刺激频率和强度、刺激持续时间、线圈的形状和位置)、症状严重程度和个体特征(啮齿动物的年龄、物种和遗传背景)等因素对治疗成功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rTMS改善了啮齿动物模型中的多种抑郁样症状,在高刺激频率(≥5 Hz)下最有效,特别是在具有明显病理表型的成年啮齿动物中。考虑到这些因素和使用更标准化的刺激方案,rTMS的治疗成功率可能会在未来增加。
悦影科技
2024/09/09
1540
Nature medicine重磅综述:治疗精神疾病的新方法
精神疾病是非常普遍的,往往是毁灭性的疾病,对全世界数百万人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尽管它们的病因和诊断异质性长期以来一直对药物的发现提出了挑战,但一种新兴的基于回路的对精神疾病的理解是目前依赖试验和错误的治疗一个重要的替代。在这里,我们回顾了新的和新兴的治疗方法,特别强调了基于脑回路的精确精神病学干预的革命性潜力。本文提出了电路模型的局限性、将精确疗法推向市场的挑战以及克服这些障碍所需的关键进展。
悦影科技
2023/06/28
8840
AJP综述:额极皮层作为成瘾治疗中神经调控靶点的证据
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如经颅电刺激(tES和TMS)是新兴的神经调控疗法,被用于靶向物质使用障碍的神经基质。截至2022年底,已发表了205项tES或TMS治疗药物使用障碍的试验,结果不同,对最佳靶脑区仍未达成共识。由于神经成像研究数据库的扩大,新的系统综述,以及因果大脑映射的改进方法,最近的工作可能有助于阐明应用刺激的位置和如何应用。尽管之前的大多数临床试验针对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积累的数据强调额额叶皮层是物质使用障碍经颅脑刺激的一个有前途的治疗靶点。这种方法得到了多模态证据的支持,包括基于病变的图、基于功能MRI的图、tES研究、TMS研究和剂量-反应关系。本文综述了针对额极皮层区,根据脑状态、特征和电场分布模式的个体间差异来调整治疗的重要性。这一趋同的证据支持了通过背景、目标、剂量和时间维度来优化治疗的潜力,以改善药物使用障碍患者经颅脑刺激的临床结果。
悦影科技
2024/05/21
2010
Brain Stimulation:实时EEG触发的TMS对抑郁症患者左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进行脑振荡同步刺激
请点击上面“思影科技”四个字,选择关注作者,思影科技专注于脑影像数据处理,涵盖(fMRI,结构像,DTI,ASL,EEG/ERP,FNIRS,眼动)等,希望专业的内容可以给关注者带来帮助,欢迎留言讨论,也欢迎参加思影科技的其他课程。(文末点击浏览)
用户1279583
2019/12/17
1.5K0
Brain Stimulation:实时EEG触发的TMS对抑郁症患者左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进行脑振荡同步刺激
综述: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影响
大脑被组织成网络,这些网络会根据认知需求和外部刺激进行动态重组。近年来,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手段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调节皮质生理功能,其作用范围既包括刺激部位近端(proximal),也包括远端(distal)与以及与近端目标相连的区域。鉴于这些网络水平的神经调节作用,试图利用网络连接信息来改善神经调节控制和干预结果的研究迅速增长。然而,rTMS对网络水平效应的作用机制仍然知之甚少,主要基于从刺激近端发现的启发。为了弥补这一差距,本文对33项rTMS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这些研究采用了fMRI静息状态功能连接(RSFC)的基线和rTMS后测量方法。文献综合显示,不同研究在刺激参数、研究群体和连通性分析方法方面存在差异。尽管存在这种可变性,但可以观察到,阳性的rTMS会引起RSFC的显著变化,但流行的低频抑制/高频促进启发式支持的rTMS近端效应并不能完全描述远端连接的结果。这篇综述还指出了其他重要的考虑因素,包括rTMS引起的大部分变化是在受激功能网络之外发现的,这表明rTMS效应倾向于跨网络传播。因此,未来的研究可能希望采用常规和系统的框架,如本文所采用的Yeo功能连接分割图集,以更好地描述网络水平的效应,有助于这些快速发展的非侵入性干预的有效性。
悦影科技
2022/02/22
5250
综述:个性化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
个性化治疗在所有医学领域都获得了发展势头。精准医学可以应用于神经调节技术,其中聚焦的脑刺激治疗,如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可以调节大脑回路,缓解临床症状。rTMS在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和其他神经精神疾病方面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临床效果。尽管rTMS的刺激参数范围很广(位置、角度、模式、频率和强度都可以调整),但目前rTMS的应用方式是一刀切,可能导致其临床疗效不佳(~50%)。在这篇综述中,我们研究了rTMS的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可以优化以解释神经功能和解剖学上的个体差异。我们讨论了目前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方案、治疗基础的神经机制、靶向策略、刺激参数选择和自适应闭环治疗。我们的结论是,更好地了解rTMS的广泛和可修改的参数空间将大大改善临床结果。
悦影科技
2023/06/28
5250
Cerebral Cortex:调节γ振荡可以促进大脑连接性而改善认知障碍
老年痴呆症造成了巨大的全球经济负担,但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最近的研究表明,脑电活动的伽马波段波,特别是40赫兹振荡,与高阶认知功能密切相关,可以激活小胶质细胞清除淀粉样蛋白-β沉积。本研究发现与假刺激相比,在可能性阿尔茨海默病(AD;n=37)患者的双侧角回上应用40赫兹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可导致长达8周的认知功能显著改善。静息状态脑电图(EEG)的功率谱密度分析表明,40Hz的rTMS调制了左侧后颞顶叶区的伽马波段振荡。进一步测试磁共振成像和TMS-EEG显示:40hzrTMS可以1)防止灰质体积损失,2)增强在双侧角回局部功能整合,以及在双侧角回和左中额叶回全局功能整合,3)加强信息流从左后颞顶叶区至额叶区和加强前和后脑区之间的动态连接。这些发现表明,调节伽马波段振荡通过促进大脑内的局部和长期的动态连接,有效地改善了可能性AD患者的认知功能。
悦影科技
2022/11/28
9870
推荐阅读
BP综述|加速theta爆发刺激:安全性、有效性和未来进展
2850
经颅磁刺激治疗老年抑郁症
1.3K0
JAD|新乡医学院于毅/赵宗亚团队基于EEG微状态预测rTMS对抑郁症的治疗反应
2020
BP综述|个性化和基于回路的经颅磁刺激:证据、争议和机遇
2690
BP:加速iTBS及cTB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及自杀意念的疗效比较
3100
AJP:斯坦福加速智能神经调控疗法治疗难治性抑郁症
1.7K0
JAMA子刊:TMS-EEG研究:MDD患者rTMS治疗与亚属扣带回(SGC)亢进的关系
1K0
BP综述|贯穿一生的TMS:发育和退行性过程的影响
3270
Theta脉冲刺激在重度抑郁症急性治疗中的应用: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
4890
对PTSD和MDD共病患者的TMS临床治疗反应的脑网络机制的探索性研究
1.3K0
评估抑郁症脑刺激生物标志物的稳健性:MRI和EEG研究的系统回顾
3900
BP综述:闭环脑刺激
2670
NPP: 重复经颅磁刺激产生抗抑郁效果的基础:全脑功能连接与局部兴奋度变化
1K0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啮齿动物模型抑郁症状的影响
1540
Nature medicine重磅综述:治疗精神疾病的新方法
8840
AJP综述:额极皮层作为成瘾治疗中神经调控靶点的证据
2010
Brain Stimulation:实时EEG触发的TMS对抑郁症患者左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进行脑振荡同步刺激
1.5K0
综述: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影响
5250
综述:个性化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
5250
Cerebral Cortex:调节γ振荡可以促进大脑连接性而改善认知障碍
9870
相关推荐
BP综述|加速theta爆发刺激:安全性、有效性和未来进展
更多 >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