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机器学习”三重门,“中庸之道”趋若人

“机器学习”三重门,“中庸之道”趋若人

作者头像
用户1682855
发布2018-07-31 09:54:31
3860
发布2018-07-31 09:54:31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前沿技墅

本文作者 张玉宏

博士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美国西北大学访问学者,现执教于河南工业大学。中国计算机协会(CCF)会员,CCF YOCSEF郑州2018—2019年度副主席,ACM/IEEE会员。《品味大数据》一书作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哲学。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国内外学术作品7部。阿里云云栖社区专栏作家,博文累计阅读逾百万次。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提到,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立”、第二重境界是“守”、第三重境界是“得”。对应的,“机器学习”也有三大类算法:监督学习、非监督学习和半监督学习。而有着“中庸之道”的半监督学习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机器学习的大趋势。

监督学习

用数据挖掘领域大家韩家炜教授的观点来说,所有的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基本上都是“分类(Classification)”的代名词。它从有标签的训练数据中学习模型,然后给定某个新数据,利用模型预测它的标签。这里的标签,其实就是某个事物的分类。

比如,小时候父母告诉我们某个动物是猫、是狗或是猪,我们的大脑里就会形成或猫或狗或猪的印象(相当于模型构建),然后面前来了一条“新”小狗,如果你能叫出来“这是一只小狗”,那么恭喜你,标签分类成功!但如果你回答说“这是一头小猪”。这时父母就会纠正你的偏差,“不对,这是一只小狗”,这样一来二去地进行训练,不断更新你大脑的认知体系,下次再遇到这类新的“猫、狗、猪”等,你就会天才般地给出正确的“预测”分类,如下图所示。

监督学习

事实上,整个机器学习的过程就是在干一件事,即通过训练,学习得到某个模型,然后期望这个模型也能很好地适用于“新样本”。这种模型适用于新样本的能力,也称为“泛化能力”,它是机器学习算法非常重要的性质。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使用训练数据,而训练数据往往是人工给出的。在这个训练集合中,系统的预期输出(即标签信息)已经给出,如果模型的实际输出与预期不符(二者有差距),那么预期输出就有责任“监督”学习系统,重新调整模型参数,直至二者的误差在可容忍的范围之内。因此,预期输出(标签信息)也被称为“教师信号”。

监督学习的流程框架大致下图所示。首先,准备输入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是文本、图片,也可以是音频、视频等;然后,再从数据中抽取所需的特征,形成特征向量;接下来,把这些特征向量和输入数据的标签信息送入学习模型(具体来说是某个学习算法),经过反复训练,“打磨”出一个可用的预测模型;再采用同样的特征抽取方法作用于新样本,得到新样本的特征向量;最后,把这些新样本的特征向量作为输入,使用预测模型实施预测,并给出新样本的预测标签信息。

监督学习的基本流程

非监督学习

与监督学习相反的是,非监督学习(Unsupervised Learning)所处的学习环境,都是非标签的数据。非监督学习,本质上就是“聚类(Cluster)”的近义词。

如果说分类是指,根据数据的特征或属性,划分到已有的类别当中。那么,聚类一开始并不知道数据会分为几类,而是通过聚类分析将数据聚成几个群。简单来说,给定数据,聚类从数据中学习,能学到什么,就看数据本身具备什么特性了,所谓“归哪类,像哪类。像哪类,归哪类。”

但这里的“类”也好,“群”也罢,事先我们是并不知情的。一旦归纳出一系列“类”或“群”的特征,如果再来一个新数据,我们就根据它距离哪个“类”或“群”较近,就预测它属于哪个“类”或“群”,从而完成新数据的“分类”或“分群”功能,如下图所示。

非监督学习

比较有名的非监督学习算法有K均值聚类(K-Means Clustering)、关联规则分析(Association Rule,如Apriori算法等)、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Analysis,PCA)、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s)、受限玻尔兹曼机(Restricted Boltzmann Machine,RBM)等。目前用在深度学习里,最有前景的无监督学习算法是Ian Goodfellow提出来的“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半监督学习

半监督学习(Semi-supervised Learning)的方式,既用到了标签数据,又用到了非标签数据

有一句骂人的话,说某个人“有妈生,没妈教”,说的是一种“无监督学习”。但我们绝大多数人,不仅“有妈教”,还有学校教,有人告诉我们事物的对与错(即对事物打了标签),然后我们可据此改善自己的性情,慢慢把自己调教得更有教养,这自然就属于“监督学习”。

但总有那么一天,我们会长大、自立。远离父母、走出校园后,没有人告诉你对与错,一切都要基于自己早期已获取的知识,从社会中学习,扩大并更新自己的认知体系。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代人类成长学习的最佳方式当属“半监督学习”!它既不是纯粹的“监督学习”,也不属于完全的“非监督学习”。

那么到底什么是“半监督学习”呢?下面我们给出它的形式化定义,其示意图如下。

半监督学习

下面我们列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辅助说明这个概念。假设我们已经学习到:

(a)马晓云同学(数据1)是一个牛人(标签:牛人)。 (b)马晓腾同学(数据2)是一个牛人(标签:牛人)。 (c)假设我们并不知道李晓宏同学(数据3)是谁,也不知道他牛不牛,但考虑他经常和二马同学共同出入高规格大会,都经常会被达官贵人接见,我们很容易根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思想,把李晓宏同学打上标签:他也是一个很牛的人!

这样一来,我们的已知领域(标签数据)就扩大了(由两个扩大到三个),这也就完成了半监督学习。事实上,半监督学习就是以“已知之认知(标签化的分类信息)”,扩大“未知之领域(通过聚类思想将未知事物归类为已知事物)”。但这里隐含了一个基本假设—聚类假设(Cluster Assumption),其核心要义就是:相似的样本,拥有相似的输出。

常见的半监督学习算法有生成式方法、半监督支持向量机、图半监督学习、半监督聚类等。

从“中庸之道”看机器学习

说到“中庸之道”,很多人立刻想到的就是“平庸之道”,把它的含义理解为“不偏不倚、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前不后”。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中”非常重要,以至于只有少数人才能使用。在“铁马金戈风沙腾”的战场上,军旗飘飘,唯有一人高高站在战车上,手握其“中”,其他将士都视其“中”而进退有方(见下图第二行第一字),而手握其“中”的人称之为“史”(见下图第一行第一字)。

中庸之道,寓意为何

再后来,“中”有了各种各样的引申含义。比如,“中”还有中心、核心的含义,此外,“中”的外形也很有意思,它有点像“0和1”的串联组合。其实,“中”还有一个读音叫“中(zhòng)”,含义是恰到好处,不偏离原则,坚守关键点。

下面再来说说“庸”。“庸”的上半部是“庚”,“庚”同音于“更”,即“变化”之意(见上图第四行第一字)。而“庸”的下半部是“用”(见上图第三行第一个字),“用”的本意为“变化中的不变”,即为“常”。在编程语言中,“常量”即指不变的量。所以,“庸”的最佳解释应该是“富有弹性的坚定”。

那么“中庸”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它告诉我们“在变化中保持不变”。其中,所谓“变化”,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变化多端,所以也需要我们“随机应变,伺机而动”。而所谓“不变”就是我们要“守住底线,中心原则不变”。二者合在一起,“中庸之道”就是告诉我们要在灵活性(变)和原则性(不变)之间,保持一个最佳的平衡。

那“中庸之道”和机器学习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就是一个方法论问题。“监督学习”,就是告诉你“正误之道”,即有“不变”之原则。而“非监督学习”,保持开放性,但就有点“随心所欲,变化多端”,不易收敛,很易“无根”。

那“中庸之道”的机器学习应该是怎样的呢?自然就是“半监督学习”,做有弹性的坚定学习。这里的“坚定”自然就是“监督学习”,而“有弹性”自然就是“非监督学习”。

“有弹性”的变化,不是简单的加加减减,而是要求导数(变化),而且还可能是导数的导数(变化中的变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学习最本质的需求—性能的提升。在机器学习中,我们不正是以提高性能为原则,常用梯度(导数)递减的方式来完成的吗?

所以,祖先的方法论其实是很牛的。只不过历时太久远了,其宝贵的内涵被时间的尘埃蒙蔽了而已。

————

本文节选自博文视点新书《深度学习之美:AI时代的数据处理与最佳实践》。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8-06-28,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前沿技墅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监督学习
  • 非监督学习
  • 半监督学习
  • 从“中庸之道”看机器学习
相关产品与服务
大数据
全栈大数据产品,面向海量数据场景,帮助您 “智理无数,心中有数”!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